“
圆梦谷,圆您医师梦!
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治疗
一、消化性溃疡的手术适应征
1、内科治疗无效、内可治愈短期复发
2、出现并发症:出血、梗阻、穿孔、癌变
二、手术方式
1、单纯性胃大部切除术:用于良性疾病,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用于恶性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处60%
(1)毕I式: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用于胃溃疡患者首选
(2)毕II式:胃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旷置、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首选方式、适用于即有胃溃疡又有十二指肠溃疡
注:毕式手术前提为胃大部切除、区别于单纯胃空肠吻合术(不切除胃直接将空肠与胃吻合)
2、十二指肠溃疡DU:
(1)首选毕II式
(2)迷走神经切断术:
①单纯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弊端:易出现胃潴留、为避免弊端胃潴留出现需加做幽门成形术、防止胃潴留、
②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保留鸦爪支、防止胃潴留
三、并发症(毕II特别易出现并发症)
1、术后出血:属于早期并发症、
(1)术后24小时内出血:术中止血不确切
(2)术后4-6日出血:吻合口粘膜坏死脱落
(3)术后10-20日出血:吻合口缝线处感染
2、术后梗阻:属于早期并发症、
(1)输入段梗阻:
①急性完全性输入段梗阻:呕吐物少量食物、不含胆汁
②慢性不完全性输入段梗阻:呕吐物不含食物、喷射出大量胆汁、机制:食物进入肠道负反馈导致胆汁分泌增多,当胆总管压力过高时导致喷射状大量胆汁呕吐
注:输入段:毕II式术后十二指肠段与胆总管
(2)输出段梗阻:呕吐物既有胆汁、又有食物(吃多少、吐多少)
注:输出段:毕II式术后空肠段
(3)吻合口梗阻:大量食物(吃多少、吐多少)、不含胆汁
3、倾倒综合征(晚期并发症):头晕、心悸、面色惨白
(1)早期倾倒综合征:
①进餐后半小时内发生、
②发病原因:一过性血容量不足
③机制:机制:食物直接进入小肠刺激小肠分泌大量肠液、导致大量细胞外液进入肠腔出现一过性血容量不足(早期)
(2)晚期倾倒综合征:
①时间:进餐后2-4小时发生
②发病原因:胰岛素分泌过多
③机制:因食物直接进入肠腔无胃排空过程,进食2-4小时后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晚期)
4、碱性反流性胃炎:因碱性物质进入胃内导致
(1)消化性溃疡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
(2)临床表现:上浮灼烧、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
(3)特点:抗酸药物治疗无效(幽门杆溃疡、球后溃疡也为此特点)
(4)治疗:R-Y吻合术治疗
5、残胃癌:定义: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出现癌变
6、营养不良:
(1)胃酸分泌明显减少:盐酸可刺激铁离子吸收、胃酸分泌过少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治疗为补充硫酸亚铁
(2)内因子不足:内因子不足导致维生素B12吸收功能障碍、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
90后学霸
李鸿其
胃癌
一、发病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主要原因)、
好发部位:胃窦部小弯侧胃角处
二、分类(胃内解剖分层:粘膜层、粘膜下层、浆膜层、肌层)
1、早期胃癌:
(1)根据侵入深度分类:侵入深度在粘膜、粘膜下层、
(2)根据肿块大小分类:
①微小胃癌:肿瘤≤5mm为微小胃癌、
②小胃癌:6-10mm为小胃癌、
(4)一点癌:只有一处出现周围组织正常
2、进展期胃癌:
(1)侵入深度:超过粘膜下层、
(2)肿块大小:大于10mm进展期胃癌、
(3)皮革胃为高度恶性、为晚期胃癌高度恶性的表现
三、分型(病理学:食管:鳞状、胃:腺上皮、柱状上皮)
1、普通型:XX腺癌、如: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性腺癌、印戒腺癌
2、特殊型:XX鳞癌、腺鳞癌、类癌、未分化细胞癌
四、转移方式
1、淋巴转移:最常见转移方式、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注:淋巴液汇集胸导管至左锁骨上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为肺癌最常见转移
2、直接侵润:贲门部、幽门部、十二指肠部
3、血行转移:最主要转移至肝脏(第一位)、肺(第二位)
4、种植转移:属于特殊类型的转移方式、种植至盆腔卵巢形成克鲁肯伯格瘤(Krubenberg瘤)
五、临床表现:中老年人55岁以上+上腹疼痛+体重减轻+贫血、消瘦、
六、实验室检查
1、金标准:胃镜活检,
2、银标准:X线钡餐:粘膜中断、龛影在胃轮廓之内、狭窄
3、铜标准:胃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胃液分析找癌细胞
4、生化指标:CEA(癌胚抗原)判断预后、胃癌CEA可增高、增高不一定是胃癌
七、治疗
1、提高胃癌治愈率关键:早发现、早诊断
2、手术:
(1)首选:胃癌根治术、切除胃的:75-80%,
(2)切除原则:
①距离肿瘤边缘5cm切除
②发生于贲门部、幽门部、十二指肠部切除距离肿瘤边缘3-4cm切除
③如果胃癌出现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只能做“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注:消化性溃疡切除:60%、胃癌切除:75-80%
肝脏(10分)
解剖:
一、肝脏分泌胆汁:肝脏内存在细小胆管收集胆汁、左右肝叶分别形成左右肝管出肝汇集为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以30°夹角汇集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二、肝脏的血管:
1、供血:
(1)肝动脉:腹主动脉发出、占肝脏的30%供血
(2)门静脉:
①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组成、门静脉占肝脏供血的70%,为肝脏的主要营养血供、
②脾静脉占门静脉的20%、肠系膜上静脉占门静脉的80%、右季肋部损伤为肝剖裂、左季肋部损伤为脾剖裂
2、出肝:肝静脉汇集下腔静脉
三、第一肝门:
1、第一肝门走形:肝动脉(营养血管)、门静脉(功能血管)、肝总管
2、肝门处形成结蹄组织鞘为Glsion鞘(格里森鞘)、内存在:肝动脉、门静脉、肝胆管
四、第二肝门:出肝、包含肝静脉
五、正常肝脏:存在致密规律排列的肝小叶,当出现肝炎等肝脏疾病肝小叶出现致密扭曲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形成可直接诊断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
六、肝硬化的表现
1、典型表现:门静脉高压、
(1)脾淤血(脾大)、脾功能亢进:出现三系减少、红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感染、血小板减少:出现
(2)腹水:最突出、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增加、出现腹水、性质为漏出液
(3)侧支循环的形成: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最特异的临床表现、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重要、X线钡餐见:串珠样、菊花样改变),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注:大(脾大)水(腹水)成(形成侧支循环)
2、肝功能减退表现:肝脏合成与灭活功能:(1)凝血因子:出血症状(2)维生素A:夜盲症(3)灭活功能:雌激素:肝掌、蜘蛛痣,(4)长期胆汁淤积:黄疸
注:初夜治黄小姐多
初(出血、凝血因子减少)夜(夜盲症、维生素A减少)治(肝掌、蜘蛛痣)黄(黄疸)小姐多(雌激素增多)
肝硬化
一、病因:
1、我国:病毒性肝炎HBV/HCV/HDV、其中乙肝最为主要(据说我国1亿人)、甲肝、戊肝不引起肝硬化(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2、外国:喝酒、酒精性肝硬化
二、发病机制:假小叶形成为肝小叶发生变性坏死、绝对无恶变(恶变为肝癌)
注:肝纤维化:肝脏星状细胞最易发生肝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失代偿)
1、肝功能减退(肝脏合成与灭活功能):
(1)凝血因子:出血症状、机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主要为2、7、9、10凝血因子减少
(2)维生素A:夜盲症、机制:维生素合成障碍、主要为维生素A合成障碍导致
(3)灭活功能:肝掌、蜘蛛痣(上腔静脉收集回流的区域、),男性乳房发育、机制:主要由于肝脏出现内分泌紊乱灭活功能下降导致雄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增多
(4)长期胆汁淤积:黄疸、机制:胆红素灭活功能下降
记忆:初(出血、凝血因子减少)夜(夜盲症、维生素A减少)治(肝掌、蜘蛛痣)黄(黄疸)小姐多(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
2、门静脉高压:
(1)脾淤血(脾大)、脾功能亢进:出现三系减少、红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感染、血小板减少:出现
(2)腹水:最突出(体征)、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增加、出现腹水、性质为漏出液、腹水毫升以上可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
注: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均可导致腹水增多、以门静脉高压最为主要
(3)侧支循环的形成: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最特异的临床表现、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重要、X线钡餐见:串珠样、菊花样改变),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注:大(脾大)水(腹水)成(形成侧支循环)
四、实验室检查
1、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1)出现最典型的白蛋白下降、
(2)ALT谷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0、AST谷草氨酸转氨酶、AST/ALT<1肝细胞受损轻微、AST/ALT>1肝脏受损严重
2、肝脏纤维化指标:血清三型前胶原肽、板层素、透明质酸
记忆:穿了三(血清三型前胶原肽)层(板层素)还透明(透明质酸)
注:星状细胞最易引起肝纤维化
3、肝硬化腹水性质:漏出液,腹膜炎:渗出性
注:肝硬化合并腹膜炎为渗漏之间
4、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肝性脑病、胆红素、白蛋白、腹水、凝血酶原
记忆:肝(肝性脑病)胆(胆红素)白(白蛋白)富(腹水)美(凝血酶原)
5、肝硬化确诊:肝脏穿刺活检、找假小叶、
6、反应肝脏储备功能试验:吲哚青绿试验(ICG)、利多卡因试验
五、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2、肝性脑病:为肝硬化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
3、自发性腹膜炎:
(1)临床表现:肝硬化患者短期内出现腹水突然增加、出现发热、腹痛、症状不重、
(2)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3)确诊可做腹水培养、
(4)治疗:三代头孢、喹诺酮类均可
4、肝肾综合征:肝硬化+血肌酐升高、机制:肝硬化腹水患者一次大量抽放腹水可导致急性肾衰、由于肾血流量突然减少导致续集感升高
5、肝肺综合征:肝硬化+低氧血症
六、治疗
1、饮食:肝硬化优质高蛋白饮食、肝性脑病禁蛋白
2、腹水的治疗:
(1)限制钠盐的摄入:小于2g/d
(2)利尿剂治疗:
①首选: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安体舒通,拮抗醛固酮)、无效加用:呋塞米
②利尿剂使用每日减少腹水量:有水肿:小于等于1kg,无水肿:小于等于0.5kg
(3)腹腔穿刺:抽取腹水治疗、(腹水>胸水)
①原则:首次不超过毫升、每次不超过-毫升
②抽取腹水同时导致蛋白大量流失、抽取毫升腹水需补充80g蛋白
(4)难治性腹水的治疗:腹水浓缩超滤回输治疗(技术不成熟)
门静脉高压:
一、正常人门脉压力:1.76Kpa(18mmH2O)、记忆:一七一八门高压
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因:1、最常见疾病:肝硬化(肝内型)2、门静脉:肝前型3、肝静脉:肝后性、
二、临床表现:大(脾大)水(腹水)成(侧支循环形成)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串珠样、蚯蚓样
2、腹壁静脉曲张:水母头征改变(脐以上向上、脐以下向下)
3、下腔静脉:脐上脐下均向上
三、治疗:最主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1、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解决出血):最常用、首选术式
离断:该(G冠状静脉)当(D胃短静脉)何(H胃后静脉)罪(Z左膈下静脉)
2、非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解决腹水):又称为门腔静脉分流术
(1)门静脉入肝部位切除分流制下腔静脉、
(2)易引起:肝性脑病、肠系膜上动脉吸收肠道营养失去肝脏灭活导致
3、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流至左肾静脉,禁忌症:脾静脉口径小禁用,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急、猛、易休克
(1)首选:急诊胃镜止血
(2)药物止血:生长抑素、奥曲肽、
(3)紧急、出血量大:三腔两囊管、最紧急、最有效、反复出血、副作用较大
总结: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奥美拉唑(DU/GU)
肺结核支扩引起的出血:垂体后叶素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使用:生长抑素
垂体后叶素特点:肺部血管收缩能力强
生长抑素(奥曲肽)特点:对门静脉收缩能力强
肝性脑病
一、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疾病:肝硬化
二、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NH3氨气(有毒)可通过肠系膜上动脉到达肝脏、后经循环至颅内并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干扰能量代谢、加重诱发肝性脑病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利尿剂、便秘腹泻(NH3排泄障碍)、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口服高蛋白食物(蛋白质-氮-氨气)、镇静剂、麻醉剂、低钾(碱中毒)、绝对禁忌肥皂水灌肠
注:肝性脑病病人绝对怕碱、喜酸、NH4-铵根、NH3+H+=NH4-NH4+OH-=NH3
四、临床表现:肝硬化病史+神经系统表现
0期、潜伏期:只能通过测智力发现异常
1期、前驱期:性格改变,精神异常、暴躁易怒、可偶有扑翼样震颤、睡眠到错
2期、昏迷前期:嗜睡、行为异常,出现典型扑翼样震颤、
3期、昏睡期:昏睡“能唤醒”,可有扑翼样震颤
4期、昏迷期:不能唤醒,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
五、实验室检查
1、典型临床表现:扑翼样震颤、最典型出现在2期昏迷前期
2、血氨升高:呼吸、口周臭味
3、脑电图:δ波(德尔塔波)、三相波
六、治疗
1、肝性脑病禁蛋白饮食(肝硬化高蛋白饮食)、可静脉输蛋白
2、绝对禁用肥皂水灌肠、选用弱酸性溶液或乳果糖灌肠、
3、减少肠道毒物吸收:口服乳果糖、减少氨的吸收
4、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口服新霉素、甲硝唑等,减少氨的生成
5、降低血氨为: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常用、低钾时选用)、
6、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与不平衡:支链氨基酸
7、肝性脑病伴有PH升高:精氨酸(首选)
脂肪性肝病
一、易感因素:肥胖、II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二、实验室检查:B超、肝脏穿刺活检
三、治疗:减肥、运动、注:酒精性脂肪肝无效、治疗靠戒酒
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
一、致病菌:大肠杆菌
二、主要发病原因:胆道疾病
三、典型临床表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肿大+突然发病
四、实验室检查:
1、首选:B超:可见液性暗区
2、确诊:肝脏穿刺
五、鉴别诊断:
细菌性肝脓肿:多发小脓肿、起病急、脓液特点:黄白色脓液
阿米巴肝脓肿:单发大脓肿、起病缓、脓液特点:无臭味、棕褐色脓液、镜检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临床表现不重
六、治疗:
1、抗感染治疗:三代头孢(首选)、喹诺酮类
2、单个较大脓肿(直径大于2cm):B超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脓肿直径小于2cm方可拔管
3、肝脓肿穿破可能或已经破溃:手术治疗
阳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