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俗溯源·
鸡是中国老百姓家庭里饲养最普遍的肉食动物,不过在旧中国的普通人家里,养鸡与吃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养公鸡主要是让它“打鸣”,相当于现代钟表的功能;养母鸡主要是让它下蛋,蛋是一般家庭零星花销钱的主要来源。所以,平时人们是不食鸡的,逢年过节才能宰上个把只鸡,取个“吉祥”的口彩,因为“鸡”与“吉”同音。另外,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也象征人们要具有良好的品德。鸡在婚俗中使用广泛,如山东有“抱鸡”的婚俗,让一小男孩抱只母鸡送新人;浙江有“宰鸡”的婚俗,让迎亲的新郎官在女方当众宰鸡,滴血罚酒;长江三角洲一带有“合啼鸡”的婚俗,让一只漂亮的大公鸡穿梭于男女双方嫁娶的全过程;东南沿海一带有“公鸡拜”的婚俗,让公鸡代替出海未归的新郎与新娘拜花堂等。其他民俗中也有与鸡有关的内容,如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杀雄鸡”,把报晓的公鸡杀掉,牛郎织女可以永远不分开了;河南一带“十月一,杀小鸡”,说是鸡血有“驱鬼避邪”的作用;陕西扶风正月二十以后母亲要给儿子缝制“小布鸡”,祈求孩子一年不生病;东南一些地方五月初五要为孩子戴“鸡心香袋”,因“鸡心”与“记性”音相近,希望孩子记性好、长大有出息;云南和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都要举行“斗鸡”活动,气氛热烈。国外的西班牙把每年6月的最后一天定为“鸡节”,为鸡舍消毒、在鸡舍周围种花植草,还特别给鸡增添好饲料吃。
从河北武安、河南新郑、浙江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推断,年前我国已是养鸡大国。各地出土的作为殉葬品的青铜鸡、木鸡等形象逼真、生机活现,记下了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呆若木鸡”虽然可以形容人的情感,但对真的“木鸡”所具有的高超艺术性是有欠公允的。
·健康话题·
“吃是一道菜,用是一味药”。鸡对人类的贡献首先是作为食用,明代词人王磐《满江红》中“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贴他一把胡椒”说的就是这重意思。鸡肉含有丰富的营养,蛋白质含量高达23.3%,高于猪、牛、羊肉;脂肪的含量仅有1.2%,低于一般的畜禽肉。我国吃鸡中的讲究也很多,如广州人待客必杀鸡,吃鸡时鸡头对准谁,谁就交好运,但只乐不能吃;山东人在红焖鸡上摆个鸡头,对准客人和长者,表示尊贵,因为“万物人为貴”;湖南人则相反,献给客人和长者的是鸡尾,鸡头留着自己吃;北京人要给客人和长者吃鸡腿,认为吃鸡头是不礼貌的。
鸡对人类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作为药物使用。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适于虚劳羸瘦、脾虚食少、消渴水肿、崩漏带下、产后缺乳、病后虚弱的患者。传统上,不同的病采用不同的鸡种:乌雌鸡治积劳损伤、肾虚耳聋(《本草纲目》);乌雄鸡疗虚弱劳伤、心腹邪气(《饮膳正要》);黄雌鸡擅添髓补精、止泄止痢(《日华子本草》);白鸡“利小便,去丹毒风”(《本草拾遗》);黑雌鸡安心定志,为产后增乳(《饮膳正要》);丹雄鸡补益温中,主久伤乏疮(《别录》);反毛鸡攻呕吐反胃、消化不良(《乾坤生意》)。鸡血祛风、活血、通络,治小儿惊风、口眼歪邪、目赤流泪、痈疽疥癣。鸡肝补肝肾,治肝虚目暗、小儿疳积、妇人胎漏。鸡肠治遗尿、遗精、白浊、痔漏。鸡胆治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菌痢、湿疹、痔疮。鸡嗉治噎膈不通、小便不禁、发背肿毒。鸡内金入药最多,为消积滞、健脾胃的良药,治疗食积、腹胀、呕吐、反胃、疳积、羸瘦、消渴、遗尿、喉痹、乳蛾、牙疳、口疮效果最好,尤适于小儿。药理分析表明,鸡内金能增加人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服药后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排空率大大提高,且效果维持长久。
·相关连接·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的人禽流感病例中,鸡被定为“元凶”,一时间食鸡量直线下降了。年5月,我国香港首次发现人禽流感的病人,之后,内地也陆续发现了12例。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对策。中医学对禽流感的防治有独到的效果,古代医籍中有大量的相关论述。不过,当时没有这一病名,是以“瘟鸡”、“鸡瘟疫”、“疫病”等见称的,先哲们总结出的生石灰消毒法、病鸡掩埋法和创造出的类温病治法,至今看来都是积极的和有效的。年岁尾,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卫生部合作在中国召开中医药参与人禽流感防治工作研讨会,寄中医药以很高的期望。专家们普遍认为,对人禽流感的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必谈“禽”色变、望“鸡”生畏,只要作好畜禽饲养的卫生防疫、重视禽流感的预防,该病可以得到预防和有效控制,不能因噎废食,失去接受鸡肉营养的好机会。
“塒鸡识将曙,长鸣高树巅”。梁简文帝诗说的“闻鸡起舞”,是勤劳中国人的光荣美德,象征着蒸蒸日上、生机勃勃、奋发不息的民族精神,值得永远效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