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杨某,女性,6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反复发作半个月而于年5月来我院消化内科求治,做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后壁片状粘膜发红,粗糙。
年5月胃镜检查白光见胃窦后壁斑片状粘膜发红、粗糙,无萎缩性胃炎背景粘膜。胃窦前壁见散在隆起型糜烂。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因发现胃窦后壁粘膜发红,故嘱其随访。
经治疗四个月后,患者上腹部饱胀不适明显好转,于年9月来我院消化内科复诊,做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前壁多发隆起型糜烂消失,但胃窦后壁见以0.6*0.8cmIIa+IIc粘膜病变。
年9月电子胃镜检查白光见胃窦后壁0.6*0.8cmIIa+IIc粘膜病变
吸气后病变更明显。
NBI示病变边界清楚,微结构紊乱
靛胭脂染色见边界清楚。
活检病理报告重度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故继续嘱其随访。
但经正规护胃粘膜治疗,患者上腹部症状完全消失,未按时来我科复诊,但于年12月因饮食不洁,上述症状再次加重,故再次来我院消化内科诊治,做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散在平坦型糜烂,但胃窦后壁IIa+IIc病变仍然存在,故继续给于活检病理检查。
活检病理报告示重度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伴局灶性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因活检病理报告有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故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同意在无痛胃镜下进一步诊断。
白光见IIa+IIc粘膜病变,边界清楚,中央有增生,考虑为多次活检所致,但微结构紊乱。
NBI示病变中央呈茶色,高低不平,微结构紊乱。
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同意行诊断性的ESD治疗。使用爱博公司的氩气刀沿病变边界外0.5cm标记。
沿标记外0.5cm黏膜下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将病变抬举,使之与肌层分离,创造剥离空间,边缘抬举良好,但病变中央部抬举不良,考虑病变中央部多次活检导致与肌层有粘连。
使用奥林巴斯Hookknife(KD-LR)沿标记外0.5cm环周切开。
使用奥林巴斯ITknife2(KD-L)剥离病灶。
创面见少量裸露的微小血管。
使用奥林巴斯FD-LR止血钳对创面的小血管进行止血处理。
经上述处理,创面微小血管消失。
使用钛夹夹壁创面。
标本
术后病理示重度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目前普遍认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倒数第二站,因此提高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一癌前疾病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胃低级别瘤变管控以往都以定期随访为主,近年来,新的专家共识认为可以早期的进行内镜下干预,让患者花费更少,创伤最小,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使我们的卫生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干预措施有多种,各有特点,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病变特点、实施治疗的医疗条件及技术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1.氩粒子凝固术:具有非接触、连续凝固、组织损伤小、无碳化的特点。
2.射频消融治疗,具有作用均匀、一次覆盖面积大,温度低、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的特点。
3.针对黏膜下注射后与非黏膜下注射后进行APC或射频治疗做了对比研究,获得了黏膜下注射后减少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以及可缩短组织愈合时间与减少瘢痕的形成。
4.ESD及EMR,能够整体病变的切除,实现更精准的病理诊断,具有病变复发率低等优势。
本文作者:丁堃(人在镜途),江西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胰腺病学分会委员,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曾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医院全国消化内科医师进修班、医院第五期ERCP班、医院第54期全国消化科主任学习班、医院第41期内镜微创技术培训班进修培训学习。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ESVD)及套扎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置入术、胃镜引导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及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人在镜途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