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揭秘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婴儿初生,作为父母来讲,看着宝宝大口吃奶,安静睡眠,应该是最幸福的时刻。但是,门诊上总会听到家长焦虑的声音:“孩子总是吐奶怎么办”,“宝宝总是腹胀愁死人啦“”。宝宝吐奶有多种原因,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喂养不耐受。那么什么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呢?有没有干预的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什么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也称新生儿喂养困难,是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喂养障碍的一组症候群,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等婴儿。临床表现为呕吐、胃潴留、腹胀、腹泻、奶量不增及体重不长等,严重者可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影响疾病恢复,延迟出院时间,阻碍生长发育的首要关键问题。二.什么原因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耐受是指对某种物质与环境的适应,喂养不耐受实质上是机体对喂养食物的不适应。新生儿在宫内完全依赖母体的气血,出生后所有的食物都是外源性物质,宝宝需要自行消化吸收,宝宝适应不了,那么就会出现喂养不耐受。为什么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呢?因为这类新生儿脾胃功能相对更加不足,如果母亲饮食不当,或者添加奶类制品不适合,就可能会出现吐奶、腹胀、腹泻等情况。体质的不同,免疫的差异不同,宝宝可能对食物的耐受性也不同,比如临床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不耐受等。本病中医辨证,病位在脾胃,病因多责之于先天肾气不充,脾胃不足,胎毒内蕴,或生后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从而导致脾胃虚弱,乳食内积,脾失运化等病症。临床表现中,早产儿胎禀不足,脾胃虚弱证为主,足月儿乳食内积、脾失运化较多见。如《诸病源候论·脾病候》曰“脾气不足,…,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现代研究也认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功能尚不完善,消化酶数量不足,胃肠道分泌激素水平低,胎龄越小,则发育越不成熟,与中医脾虚证不谋而合。三.如何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除了选择合适喂养方式及配方奶,治疗上西医多采用胃肠动力药及肠道菌群调节剂治疗。近年来中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包括中医内治法及中医外治法等。1.中医内治法针对脾虚为本,乳食气滞为标的病机,中医内治法可以采用益气健脾、补虚扶正和顺气降逆、消乳化食之法辨证施治。脾虚重者,可以使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口服液、小儿健脾口服液等益气健脾药物;气滞重者,常使用四磨汤口服液消积除胀。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缩短达到新生儿全肠道喂养的时间,较快改善临床症状。常用中药如:黄连、吴茱蓃(适寒温、清胎毒)、苏叶、藿香、陈皮(芳香化浊、醒脾和胃)、太子参、白术(扶正益脾)等。2.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具有方法应用灵活、简便廉效、安全稳妥等优点,深受患者的青睐。中医外治法包括推拿、脐疗、穴位贴敷、灌肠、针灸、磁疗等,其中小儿推拿是中医外治法重要部分,通过在小儿的体表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起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调和阴阳的功效,从而防治疾病,特别在调节小儿胃肠道疾病方面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常用小儿推拿方法:补脾、清胃(调理中焦,益脾泻浊)运内八卦(顺运逆运各半,调和气机)推上三关、退下六腑(适寒温、补虚泻实)内外劳双点(调整升降)摩腹、揉腹、振腹(治在腹,调胃肠)轻抚脊(调整五俞穴)针对儿童服药困难的情况,可以考虑膏方、灌肠等服药方式。此外,内治外治结合,对于新生儿来说,副作用小,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易于家长接受。如果亲爱的宝妈,如果您的宝宝有反复吐奶、腹胀,体重不增的情况,要警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如有需要,尝试中医药,给宝宝一个健康肠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zz/10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