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一视频”, 相平:创意人、插画师,创作有《中国美食》、《子曰》、《童年》、《乡土》、《二十四节气》等系列作品。
做美食也是一种功夫,能将最普通的食材做成最经典的味道,没有几十年积累也是下不来滴。俗话说“一招一式皆非一日之功”,所以,《中国美食》插画中的人物都是“功夫高手”,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中国美食》系列前三幅立意基于“陕西八大怪”,以表现食物为主。
《biangbiang面》主要表现面的长、宽、柔等特点,形式上用了一点点夸张的方法,凸显出面碗的大和陕西人的豪爽、朴实,当然,也有一点点“功夫面条”的意味。
锅盔有点像家乡的“大饼”,至于是不是乾州的最好,作者没有亲自比较,取“乾州锅盔”之名气也。锅盔的特点是大、厚、脆、香,画面突出“锅盔像锅盖”,表现其形质特点。“水来土屯,锅来饼挡”。
借鉴了一点“蒙太奇”手法,把不同时间的镜头拼接在同一个画面中——红辣椒切碎加在馍里,放进面里,体现了陕西人爱吃辣的特点。
《羊肉泡馍》加入了更加丰富的创作思路,目的是通过美食来讲故事。羊肉泡馍与赵匡胤有关,传说宋太祖落魄时流落长安,正值寒冬,饥渴难耐,囊中只有一饼,饼冷口干,难以下咽;街边一羊肉汤铺老板,见之不忍,舍予热羊汤一碗;匡胤兄将饼掰碎泡食,吃完顿觉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扫颓废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后,尝遍世间美味,心中独独放不当年的羊肉汤泡饼,传令厨房烹制,近百厨师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现今的羊肉泡馍。所以画面题字为“吃羊肉泡馍,得大宋江山”,即是故事的内涵精髓,也是羊肉泡馍的点睛之笔。
刀削面的故事传说自元朝。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为防止“汉人”造反,便将各家各户的金属没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做饭轮流使用,用后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老汉顺手捡起。回家后,全家人等刀切面,老汉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吧!”。老婆婆一看,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愁没有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便发展为今天的刀削面。
《肉夹馍》的思路比较简单,想到“相扑壮汉”,满身肥肉,力大无穷。所以人物选了一个西北汉子,借鉴了《少林足球》里的“太极功夫蒸馒头”之意味,题词为“陕西正宗,有馍有肉”。
红柳羊肉是新疆的美食,提起新疆便想到西部武侠片——大漠戈壁,雄鹰苍狼。一个长途跋涉的江湖浪人,终于找抵达客栈,“小二,来两斤羊肉,红柳串了烤来吃,酒来三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心中默念“逢羊必壮,遇柳则红”,一扫来时沮丧,脸又红了,气又壮了,“精神焕发”。
椒麻鸡的故事也是源于新疆。当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关财神楼,回族宋师傅设摊经营的椒麻鸡名扬全城。宋师傅是个矮个老头,熟人都开玩笑称他“宋矬子”,一提起吃椒麻鸡,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称赞财神楼宋矬子做的味最美。所以宋师傅是有功夫滴!他内心的独白是:“虽然不是高富帅,可我的麻鸡人人爱!”。
馕是个饼,肉也没什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馕坑。馕坑口一开,满脸红彤彤,饼也香、肉也香,所以叫“馕坑口一开,好味自然来”。表现方法上强调了线面,加了一些装饰效果,做了几点不同的调整和尝试。
年小编与相平在昆明翠湖
《中国美食》是一个长期的创作课题,所以在形式和风格上也会有所的变化,大家会陆陆续续看到。以上9幅风格上多少都有一些不同,是作者不断试验的见证。中国美食源远流长,也欢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把美食文化挖掘的更加到位,更加完整,更加丰富。
平静书斋:
zhai
8月10日,邀请世界各地的30位美女免费游云南,我们出钱,你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