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性泻药
包括麦麸、葡甘聚糖等。这类药物都是不被肠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它们通过吸收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起到通便的作用。小麦纤维素:主要适用于轻度便秘患者、老年人、儿童及孕妇,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增减。长期使用可以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情况;每日清晨均应服药。可加入食物或饮料中服用,每次与mL左右的液体一起服用能达最佳效果。(麦麸过敏及肠梗阻的病人禁止使用本品)葡甘聚糖:主要适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也可用于防治高血脂症、糖尿病(本品不能取代降糖药或降血脂药)。服药初期合用胃肠动力药,能增强通便的疗效。同时,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婴幼儿、儿童、孕妇使用本品需谨慎)■渗透性泻药
包括双糖类制剂、盐类泄剂、聚乙二醇。双糖类制剂:不被吸收的糖类可以增加肠腔内粪便的容积,刺激肠蠕动。在结肠中可被分解为乳酸和乙酸,促进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乳果糖:主要适用于慢性或习惯性便秘,调节结肠的生理节律,用于治疗和预防肝昏迷或昏迷前状态。特别是针对小儿、孕妇、老年人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少。口服接受程度最高,可作为首选用药。但半乳糖血症、肠梗阻,急腹痛禁止使用,不能与其他导泻剂合用,对乳果糖及其组分过敏者禁止使用。盐类泻药:在肠道不完全吸收,使水分渗入肠腔。过量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慎用。硫酸镁:临床更多应用于抗惊厥、治疗先兆子痫和子痫,也可用于行肠镜检查术前肠道管理,一般在儿科仅用肌注或静脉用药,安全(不作为通便首选),孕妇及老年人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聚乙二醇: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代谢,能吸附肠道水分。不含盐、糖,不良反应少。主要适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和术前肠道清洁准备,比如肠镜及其它检查。禁忌证:1.胃肠梗阻、肠穿孔、胃潴留、消化道出血、中毒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症、克隆病患者禁用。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2岁以下儿童慎用,不过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推荐聚乙二醇为孕妇便秘的首选治疗药物,而药品说明书中注明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应用于孕妇,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确实较少用于妇女,所以暂坚持药品说明书用法。■刺激性泻药
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这类药物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可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减少吸收,促进排便。酚酞片(果导片):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药物过量或长期滥用时可造成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神志不清、肌痉挛以及倦怠无力等症状。禁忌证:阑尾炎、直肠出血未明确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粪块阻塞、肠梗阻禁用。幼儿、孕妇老年人慎用,婴儿、哺乳期妇女禁用。■润滑性泻药
石蜡油:适用于慢性便秘和大便失禁。它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容易排出。但不可长期服用,否则容易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并影响钙、磷吸收。所以,如今临床通便已经较少使用石蜡油。■栓剂泻药
刺激胃肠反射,刺激直结肠蠕动而促进排便,并起到润滑作用。开塞露:适用于便意少的排便困难患者,以及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小儿、孕妇、哺乳期、老年人未见明显禁忌证,临床使用最广泛。特殊人群的导泻用药■儿童
便秘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大约每10名儿童就有1名会因为便秘就诊。儿童便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属功能性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器质性原因导致,也称继发性便秘或症状性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调理不能痊愈,必须经过治疗原发病才能矫治。绝大多数婴幼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占小儿便秘90%以上,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均可获得较好地预后,对于有明确便秘症状的婴幼儿,可及时予以泻药辅助通便,减轻临床症状。泻剂对儿童慢性便秘具有良好疗效。乳果糖、聚乙二醇、开塞露是可以长期使用而没有巨大风险的。尽管便秘在儿童中极为普遍,临床上治疗并无统一标准,医生们使用多种不同方法治疗儿童便秘。不过,对便秘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疏通结肠,消除排便疼痛和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孕妇
便秘也是孕妇非常常见的症状,有些孕妇的便秘是在孕期出现,也有一些是本身就有便秘,在孕期加重。孕妇因其特殊身份往往需要重视。渗透性泻剂中的乳果糖和聚乙二醇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动物实验证明,这些药物没有致畸作用。由于乳果糖在小肠内不吸收,因此,不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也不进入乳汁,因此在哺乳期仍可继续用药。美国胃肠病协会(AGA)也推荐聚乙二醇是孕妇便秘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渗透性泻剂中盐类泻剂可以引起产妇发生钠潴留,所以还是要慎用。总之,每一个病人都应有其专属治疗方案,要了解每一种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能保证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安全。参考文献:[1]汪健桥,胡桂风.乳果糖与小麦纤维素治疗妊娠期便秘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6(24):-[2]王晓英,王敏,梁淑文,屈昌民,李连勇,宫淑娟,翟静妤.乳果糖在孕妇便秘中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16(09):-.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COMMEND推荐阅读转发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