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浪潮持续不停
中暑事件接二连三
在夏季,高温天气引发的中暑事件并不少见,连日来,新闻报道关于中暑的案例接二连三出现。
中暑要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1:发生中暑要快进空调房。中暑后,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但不宜迅速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里。此时,身体抵抗力较低,温差过大容易引起感冒,甚至肺部感染。
对策:应该让体温逐步下降。
误区2:中暑后应大量喝水。中暑后,短时间内快速、大量饮水,会引起急性胃潴留,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对策: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毫升为宜。
误区3:中暑后稍作休息就行。一些人中暑后,适当休息后,自我感觉恢复了,就继续外出活动或劳动。这时可能发热的症状还未消退,或可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重度中暑。
对策:尽快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最好半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如果持续发热,医院就诊。
误区4:中暑发热要用退烧药。中暑后发高烧很常见,一些人想通过服用退烧药来降温。而此时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药物代谢可加重身体的负担。
对策:中暑发高烧时,最好采取物理降温方式,如用冰袋、冷毛巾敷额头、腋窝等处。
人体体温正常维持在36℃-37℃,因为维持人体温度的恒定主要靠散热,若环境温度高于体温,人体则无法散热。
当室外的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表皮的温度,则容易出现中暑。
轻症中暑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最好是空调室,在温度低的地方以增加散热,给予清凉含盐饮料,体温高者可用冰水擦拭身体降温。
有条件的话可以开空调,在温度低的地方帮助身体散热。
重症中暑
除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外,应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对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
无循环障碍者,冰水擦浴或将躯体侵入27℃~30℃水中降温。
对循环障碍者,用凉水反复擦拭皮肤,同时可用风扇或空调加快空气流通散热,并尽快拨打急救。
临床上可采取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甚至对中暑严重患者静脉缓慢滴注4℃的无菌生理盐水,促进热射病患者的中心体温恢复,同时尽快准备做血液净化来进一步降温。
总之,在出现中暑后,首先是帮助患者降温。
至于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的“掐人中”、“涂抹清凉油”等方法,在发病机制和原理上行不通,“这些方法并不能达到降温散热的效果,无法从根本上来缓解中暑,反而会耽误患者抢救的最佳时机。”尹海燕说。
预防高温中暑,牢记“三不要”
不要在高温时段外出
正午12点-14点是一天当中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室外活动尽量避开此时间,选择早晨或傍晚出行,并选择阴凉处活动。
外出时带好遮阳伞、防晒帽,并涂抹防晒霜,选择透气、宽松衣物。如果在室内时也要保持通风透气,避免因为闷热而导致中暑。
不要用饮料来替代水
含糖份过多的饮料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体液,不能将其来代替白开水。
建议每天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是运动量大,出汗多的人更应该及时补水。
不要忽视自己的身体情况
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帮助降温,必要时就医治疗。
中暑了怎么办:5步骤急救措施有效应对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仅作参考,疫情防控期间,如出现疾病请到正规医疗机构,遵医嘱及时治疗。
声明:本单位全称“中国农工党北京维康门诊”,其它以“北京维康门诊”名义冒充本单位的医疗机构皆与我单位无关,谨防受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