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
吸收:指消化后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消化的方式
(1)机械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推动食物向下段消化道移动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的化学分解过程。
3.吸收的方法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胞吞作用等方法。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与骨骼肌相比:(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伸展性大;(3)具有紧张性;(4)自动节律性;(5)对某些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其形成机制主要与K+外向扩散有关。
(2)慢波电位消化道的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膜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
(3)动作电位一般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幅值较低。
第二节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1.唾液及其作用
⑴唾液的性质和成分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为6.6~7.1),其中水占99%,余为唾液淀粉酶、黏蛋白、溶菌酶及无机物等。
⑵作用①湿润和溶解食物,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②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③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有杀菌作用;④排泄功能:如铅、汞及致病微生物(如狂犬病毒)等。
2.咀嚼与吞咽
⑴咀嚼由咀嚼肌协调而有顺序收缩所形成的反射性动作。
作用:①将食物切割、磨碎,并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②反射性地引起各段消化液的分泌,为下一步食物消化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⑵吞咽指食团由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分三期:①口腔期:食团由口腔到咽,为随意动作;②咽期:食团由咽到食管上端,为反射动作;③食管期:食团由食管下行至胃,通过食管蠕动。
二、胃内消化
1.胃液及其作用
⑴胃液的性质、成分无色酸性液体,pH值为0.9~1.5。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⑵盐酸由壁细胞分泌。H+的分泌是由壁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Cl-先与HCO3-交换进入胞浆,再通过细胞顶膜上的特异性的Cl-通道进入分泌小管腔,与H+形成HCl。
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该酶的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菌;④促使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⑤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⑶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粘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近端的腺体分泌,在盐酸作用下或酸性条件下,通过自身催化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作用的最适pH为2.0-3.5,当pH5时便失活。
⑷黏液和碳酸氢盐胃的黏液由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碳酸氢盐主要由胃黏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也有少量的碳酸氢盐是从组织间液渗入胃内的。
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①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指由胃的黏液和碳酸氢盐联合作用而形成的一道屏障,具有润滑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胃黏膜。
②胃黏膜屏障:防止H+扩散入黏膜和Na+向胃腔扩散;
③胃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⑸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可以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2.胃的运动
⑴胃的运动形式包括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
①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使胃容量增加。作用是容纳和贮存食物,并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
②紧张性收缩:维持胃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保持一定的胃内压。
③蠕动:蠕动从胃体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意义在于搅拌和粉碎食物,以形成食糜,以利消化;推送食糜入十二指肠。
⑵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①胃排空速度稀>稠固体;颗粒小>大;糖>蛋白质>脂肪。
②胃排空动力胃运动→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
③胃排空阻力幽门括约肌收缩状态。
④胃排空控制
胃内的食物促进胃的排空:
1)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胃壁上的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引起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加强。
2)食物还可以通过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来促进胃的运动,使胃的排空加强。
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
1)肠-胃反射:食物中的酸、脂肪、高渗物质及扩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相应的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受到抑制。
2)释放肠抑胃素:食物中的酸和脂肪可以刺激十二指肠释放肠抑胃素,包括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通过血液循环到胃后可以抑制胃的排空。
5)排空的特点间断性进行。
⑶呕吐呕吐指胃和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出的反射性动作。其中枢位于延髓。
分类及特点:
①反射性呕吐:刺激外周感受器引起。呕吐前常有恶心、流涎、呼吸急促等症状。
②中枢性呕吐:刺激中枢感受器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前无任何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快速的喷射性呕吐。
作用:是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能将胃内有害物质排出。
三、小肠内消化
1.胰液及其作用
⑴胰液的性质和成分胰液是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值为7.8~8.4,主要成分为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⑵碳酸氢盐的作用
①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小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②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
⑶消化酶的作用
①胰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②胰脂肪酶:在辅脂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将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胰液还含有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可以分别水解胆固醇和卵磷脂。
③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肠致活酶、胃酸、胰蛋白酶本身等作用下,由酶原形式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胨等。此外,胰液中还含有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水解酶。
2.胆汁及其作用
⑴胆汁的性质和成分有色、味苦、较为浓稠的液体。肝胆汁为金黄色或桔黄色,偏碱性(pH值7.4);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加深,并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值6.8)。主要成份: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
⑵胆汁的作用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
②形成微胶粒,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③促进脂容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胆盐的肠-肝循环:当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排到小肠后,绝大多数仍由回肠末端粘膜吸收入血,由肝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入肠,这个过程叫胆盐的肠-肝循环。
3.小肠液及其作用
⑴性质和成分弱碱性液体,pH值为7.6,主要有机成份为黏蛋白及肠致活酶。
⑵作用
①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②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接近血浆,有利于吸收;
③激活胰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消化。
4.小肠的运动
⑴运动形式
①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②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通过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分节运动能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③蠕动:小肠的蠕动使经过分节运动后,肠段内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一个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蠕动冲:指行进速度很快(约2-25cm/s)、传播较远的蠕动,它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入大肠。可能与进食时吞咽动作或食糜刺激十二指肠有关。
⑵回盲括约肌的功能①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②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
四、大肠内消化
1.大肠液的性质碱性液体(pH值为8.3~8.4),主要成分为黏液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极少。
2.大肠液的作用润滑粪便,保持肠粘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损伤。
3.大肠内细菌作用
①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繁殖;
②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发酵(分解糖和脂肪)和腐败(分解蛋白质);
③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4.大肠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蠕动。
5.排便反射
粪便→直肠内感受器→盆神经和腹下神经→初级排便中枢→大脑皮质→便意→兴奋初级排便中枢→盆神经兴奋、阴部神经抑制→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排便。当膈肌、腹肌加强收缩,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
临床:当脊髓低位损伤,排便反射的反射弧中断,排便反射消失,会导致大便潴留。当脊髓高位或大脑皮层损伤,排便反射会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会导致大便失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