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胥渚,溧阳没人不知道狄家,就好像说到溧阳,没有人不知道天目湖一样。因为溧阳狄氏家族就是从溧城镇胥渚村繁衍开来的。据村里老人说,溧阳狄氏家族的始祖是狄英。狄英,甘肃天水人,《溧阳县志》载其“随宋高宗南渡,被荐举贤良方正,任江浙省副使”。狄氏家族来溧阳后也曾在塘下、宋庄居住过,最后才定居在胥渚。这一住就是近千年。千年的老村在溧阳也算屈指可数了,而在这千年老村的历史星空中却是人才辈出、群星闪烁,更有一些璀璨之星高挂中天。
据《溧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知县邹廷谟对狄氏望族曾有这样的评说:“我到任三年,看到狄氏族人英才济济,文风蔚然,这是先辈留下的深谋远虑,而后代持之以恒地遵守,所以更加昌盛,更加发达。”
从这里可以看出胥渚村确实是人才辈出之地。事实上,自明至清,村里举人确实不胜枚举,被列入进士之列的也有十二位之多,这其中有叔侄、父子、祖孙同为进士的,还有父携两子为进士的。狄冲是溧阳狄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其侄狄斯彬在明嘉靖二十六年也高中进士。狄斯彬曾任御史、南京兵部主事等职,后因与马从谦一起弹劾太监杜泰贪污内府银两之事,反被诬陷。马从谦被廷杖八十至死,狄斯彬则被放逐到边远地区任职。告老还乡后,狄斯彬在胥渚村著书立说,撰写了《山居野志》,书中斥责四司重复收税,让溧阳百姓不堪重负,而E各乡赋税不均。应天府的宗伊看到此书,立刻裁减冗费。
在狄氏望族中,狄侃是不得不提的。他其貌不扬,个子不高,耳垂宽大,双臂显长。早在年,他就被推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同年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年,孙中山指派他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后曾担任交通部参议,司法部秘书。据说他在孙中山的挽联上曾这样题写:“一人千古,千古一人。”这位曾经三名极一时又历经沧桑的老人,最终在溧阳复归平静。如果说狄侃是有争议之人的话,那从这个家族走出的狄超白绝对是纯乏粹坚强的共产党人。他在国民党的酷刑拷打下,依然严守秘密,在三年多的监狱生活中,写成了《通俗政治经济学讲话》一书。解放后,他曾任中央经委员会统计处处长,主持国家统计工作,参与创建中科院经济研究所,曾任代理所长。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
老人说,当年胥渚村有大小公堂十多个,其中大公堂有“大宗祠”和“东野堂”。据说东野堂共有三进,第一进的匾额上写着“木本水源”;丢二进写的是“东野堂”,这一进共有五间,用的是上好的楠木;第三进写着“贤良方正”。遥想当年开公堂时,一定是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村里豹老人说,狄斯彬时期,狄氏家族曰益发达,并有许多族人在外任职,而后是千里认祖,叶落归根。年春,时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秘书的狄膺(太仓人)曾来胥渚认祖归宗。据村上老人说,当时狄氏公堂,田有上千亩,在溧阳城的码头街有许多房产和地产都在狄氏公堂名下,同时在码头街也开了许多工厂和作坊,当时的振昌油厂就是胥渚狄家狄佑人开的。由于狄氏公堂比较富裕,“东野堂”更甚,所以族里的后生读书,公堂都无条件资助其读至初中。狄氏家族中人才辈出这是公认的,但更值得称赞的是,狄氏的普通村民也常常做出难能可贵之事。胥渚村前有一座三孔石桥叫聚奎桥,是狄氏家族中七个人合力集聚银两,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建成的。为表彰这七人的功绩,时任溧阳知县的邹廷谟专为聚奎桥撰文,其中写道:“有志者,事竞成。对这七位君子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只可惜此桥己于年拆除。
很想在村中寻找当年的痕迹,以激发起今人对老村过去岁月的遐想。但胥渚村早己融于新农村的建设行列之中,只见一幢幢村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据说以前的胥渚村有高高的围墙相护,并分别建有四座大门:东面是东乙门,西面是西川门,南面是玉台门,北面是巴裸门,现在痕迹全无了。好在当年的“东野堂”仍存,并已经作为市级文物被保护起来。
踏进幸存的东野堂,依稀还能从地上的台基和石条中读出第一进和第二进的房基,现存的仅是第三进的建筑。几根粗大的柱子挺立着,高高地支撑着宽阔厚实的屋脊。门前有两棵梧桐树飘落着秋叶,还有一棵像挂满小灯笼的柿子树在风中晃动。蓝天白云之下,这座古老建筑显得格外的静谧和安详。东野堂是历史的见证人,它见证着村庄过去的岁月、昔日的荣光,见证着村庄今日的变迁、当下的发展,它还将见证村庄的未来。未来,在这块充满着诗书之气、人文之韵的热土上,将更加辉煌。
自在茶香·美音溧阳
ID:溧阳全域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
美景-美宿-美食-美途
美名-美乐-美品-美音
美音自在溧阳TM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