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子禹团队IPA及IPV的手术解剖腹腔

编者按

腹腔镜技术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特点,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及应用。随着技术的改进、经验的积累、技巧的娴熟,越来越多复杂疑难的腹腔镜胃肠手术得以开展。与此同时,对尚存争议的术式或技术展开讨论,既是解疑释难、宣传推广的关键环节,也是各新技术、新术式走向规范精进的必经之路。

在《腹腔镜胃肠手术笔记(第一版)》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各位编者再度出发,将自己近几年在临床实践的感悟体会、对新型技术的应用技巧、术中意外的处理方法等凝练成《腹腔镜胃肠手术笔记(第二版)》(简称《手术笔记2.0》)。

在《手术笔记2.0》出版前夕,AME科研时间将对图书部分内容进行连载。在上期连载中,我们分享了“多么痛的领悟——年轻胃肠外科医生成长的代价”。今天我们带来的是“IPA及IPV的手术解剖”,欢迎大家将试读感受留言反馈给我们。

IPA及IPV的手术解剖

一、手术名称

幽门下动脉及静脉的手术解剖。

二、术前准备

幽门下动脉(inferiorpylorusartery,IPA)是起源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或其下游主要血管(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的动脉分支,在幽门括约肌远端从周围穿入十二指肠,穿过肌层到达黏膜下层,随即分为2~3条分支返回幽门管的黏膜下方,最后达到幽门窦的末端。IPA供应幽门管的整个黏膜层,也有贯穿供应幽门前庭部5~6cm部位血液的情况。IPA在黏膜下层的血管分支可和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动脉丛形成吻合支,但是也存在幽门黏膜下动脉丛和胃、十二指肠黏膜下丛缺乏连续性的情况。因此,IPA在胃的手术解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对于胃体中部的早期胃癌,保留幽门的远端胃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gastrectomy,PPG)是目前最常见的功能保留性手术。在该术式中,必须保留IPA以保证幽门的动脉血供和正常功能。在第15版日本胃癌学会《胃癌处理规约》中,幽门下区淋巴结(No.6)可根据位置分布进一步细分为No.6a、No.6v和No.6i组淋巴结,其中,No.6i组淋巴结被定义为沿IPA周围分布的淋巴结。因此,IPA的解剖位置对于幽门下区淋巴结的清扫和理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术中解剖

对幽门下区的手术解剖患者采用平卧分腿位,扶镜手位于患者两腿之间,术者位于患者左侧,助手位于患者右侧。采用胃癌根治术常规的位置进行放置腹部Trocar。在解剖过程中,可将手术床头部抬高10°~15°,利于局部术野的显露。在腹腔镜手术中,可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或纳米碳进行原发灶的标记和淋巴结示踪,以便在术中指导局部淋巴结的清扫。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正是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的方法进行病灶定位和淋巴结示踪。患者术前1d于胃镜下在肿瘤周围4个地方黏膜下层注射0.05mg/mL的吲哚菁绿溶液,每个地方注射1~1.5mL。

对IPA的手术解剖需要对其解剖起源有深刻的认识。近年来胃癌外科学界对IPA解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cs/14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