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病,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十人九胃,这大体反映了,人们对于胃病的畏惧,与重视,也客观地说明,胃病对于人民的健康,与生命,的确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大、之普遍,也是毋庸置疑的。怎么正确的认识、治疗胃病呢?下面讲讲,我敢说我下面讲得,你从来没有听说过
大家知道,真正的中医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根本依据,所以,不论什么病,都要搞明白,致病原因,发病机理,病发后的各种变化,以及最后的结果等,发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凡有一个环节不明白,就不是真的认识病,更不要说研究病了。
治疗时,相应的环节,就开出相应的方药,能够达到什么变化,与效果,都要心中有数。患者服用药物以后,真的达到了我说的效果,就客观证明了,我们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也是到位的,患者就能认可、信任我们的理论,就能坚定治疗疾病的信心,并付诸行动,与疾病的斗争就能取得全面胜利。
在当前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有中医把胃病辨证,分为以下几个证型--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寒证、胃热证、胃食滞证、胃气滞证等等证型。
在临床命名上,有以下几个病名--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和萎缩性胃炎,在西医里,还有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的胃病,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是非常的有影响力。
就疾病本身来讲,胃炎这个病,在中医的临床呢,其实,真的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为什么这个病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呢?因为有很多的患者,诊断出胃炎之后,经过治疗,或者效果不好,或者当时效果虽然可以,但是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重新发作,所以,人们就经常因为胃炎复发,而感到苦恼。有很多人经常把自己有老胃病,挂在嘴边儿上,这客观的证明,这个疾病,在临床上的效果,并不是太令人满意,为什么会这样?下面讲一下。
历史的原因吧,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胃炎具有非常典型的,局部症状和特征,独立命名疾病,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但是,因为临床医学分科,分的过于细索,与不甚合理,各学科渐渐淡漠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我认为,整体观念的重要性,其实应该高于辨证观,临床上,对于整体观念的不够重视,这恰恰就是导致,在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深度不够,上面所说,中医对于胃病的分型辨证(西医对于病病病的描述更不用说了),恰恰是丢失了整体观念,胃病专家只在胃及其周围做工作、搞科研,能看出真正的病根儿吗?临床效果证明,的确不能。
以大家对于中医的认识,知道辨证论治的朋友,多一些,而知道整体观念的朋友,可能就比较少了,中医临床上对于胃病的辨证分型,其中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寒证、胃热证的分型,还包括胃气滞证,都是已经大大的淡化了整体观念的意味了。
具体讲,胃气虚证--我经常说的一点,前面很多文章中,反复的说过,在我们人体的生理功能中,确定患者是有气虚的证,因为我们的《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明文指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所以如果胃气虚,你看到了气虚了,怎么会对气之本的肺,不重视?应该将肺,统一进辨证诊断之中才对嘛。如果在临床,是按胃气虚证加以医治的话,效果差、而且反复发作的话,就必须改弦更张、将辨证深入到肺气虚证的层面上做文章了。
同理,胃寒证也是如此,胃阳虚证的虚寒证、胃寒证的实寒证--根据《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阳中之阳,心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不论胃病是实寒证,还是阳虚所致的虚寒证,要想取得好的临床疗效,不考虑心藏问题的相应处理是不行的,他极大可能是,更深藏的病根儿问题
不但只是胃寒,人体的寒,往往都是心火不足的表现,我们人体的火力来源于哪里?大部其实就来源于,心藏肌肉收缩摩擦产生的热,然后以血液循环的形式,运送到全身。如果所患疾病,比如今年、去年的新冠病毒,会伤害心肌,形成心肌炎,身体即使恢复一些,心肌的弱化不能修复,身体不能算是完全恢复,身体就渐渐成为寒性体征,这里不只是胃寒,但肯定有胃寒症状了。
上面这些辨证分型,也就只有一个胃食滞证,可以算是胃的比较纯粹的病了,因为不但中医、西医、大家都知道,胃的主要功能,就是摄入饮食,然后消化之,在这里多说一句,我在临床上诊断,思考胃病症时,把胃食滞证作为胃病的一个标杆,来度量其它病理因素,对于胃病的影响的多与少。在《黄帝内经》理论认为--胃主受纳,以降为和,如果暴饮暴食、没有节制,摄入超过其正常食量的饮食,停滞在胃中,胃的消化能力,不堪其力,食积不化,临床症状会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因为没有及时排空,不能再接受新的食物,所以会厌食。胃气向下降有压力,只好向上逆,所以有的时候会呕吐,吐后胃胀痛可以减轻。胃中停留时间长了,食物会腐败,也会向上逆出,出现难闻的酸腐气息,叫做嗳腐吞酸。
《黄帝内经-五藏别论篇第十一》中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胃为多气多血之藏,胃粘膜在身体强壮时,具有非常高明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家应该也知道,胃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伸缩性,吃饱后的胃,可以比空胃大出数倍,这些资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胃,其实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器官,有见于此,上面说胃食滞证是比较纯粹的胃病,加了比较两字,而不是完全纯粹,比如,在暴饮暴食时,如果所摄入食物饮品是经常寒凉呢、如果暴饮的是酒呢,就不能只按食滞证论治了。
严格说来,如果按照以前一般的中医治胃病的,辨证分型进行诊断治疗,效果真的是非常之差,可以说有八成患者,疗效甚差。
有的朋友要问,我曾经胃病,有中医给我治的,效果非常之好,这是怎么解释?这个解释其实非常容易,在我的多年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一个人胃的疾病,其实是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在壮年时,突发胃病的时候,这时临床,按上述辨证分型治疗的效果,还可以说得过去,另外一个,就是多年以后的再次复发,之所以再次复发,就是因为在第一次胃病发作时,治疗没有完全从根本上治疗,效果不能臻于至善。多年以后,或者说40岁以后,或者,一次诱发因素发生后,人们的胃病再次出现复杂变化,而这两次病程之间的,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那些年也可能表现为,胃比较弱,时常有小的反复,或者伴有肠炎,或者胆囊炎、胰腺炎,这些病也是可大、也可能小,而且在我看来也有气虚、血寒等,与心肺关系密切的,但是程度不甚的症状出没。
因为胃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所以对于西医胃病的名称,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所以下面,我用西医的临床病名,将上面的胃病的,发生过程捋一遍,初次胃的疾病发生时,临床上多为浅表性胃炎,也就是发生在,浅表的胃粘膜的胃病,经过治疗,有的可以临床好转,有的则会病程长一些,于是,有的会发展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之类溃疡性疾病。
胃病发生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这样,因为在胃病发生的第一个阶段时,人的身体在抵抗疾病的,能力上还是比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也还是可以,所以胃病在很多时候,可以缓解,或成为慢性胃炎,注意是缓解,而不是根治,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一次的发作,病情变化要复杂一些了,这时就会有,相当比例患者形成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发生萎缩,或者发生纤维化病变。萎缩性胃炎呢,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量下降,如果多进饮食,就会发生胃部撑胀疼痛的感觉,表现在酒量上,酒量变小,饮酒容易醉,醉酒以后的,醒酒过程也要比较长。一般来讲,萎缩性胃炎的危害,就比较大了,在这时,往常胃炎的,吞吐酸水,食管反流症状,反而会减轻,大家一定注意,这很可能不是胃病好转,而是,因为胃粘膜变薄、本身的腺体,分泌胃酸的,能力下降所致,也就是转为萎缩性胃病。
胃的病程比较长了,如果个人因为工作,或者某些原因,与有毒物质有接触机会,那么,胃黏膜的萎缩病变会为,毒素在身体内的积累,带来方便,这样,胃部,或者十二指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容易出现。
不得不遗憾的说,当前临床上,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不能令人满意,甚至非常差。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的临床体会--
在我看来,这时胃病的来源,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不外三种来源--一种是,与外感有关,一种是,与劳损有关,一种是,与饮酒有关。很多百姓,就会干活累了,喝上两盅,如果因为醉酒,导致的胃病,治疗时就需要,肝心胃同治,如果是因为劳损形成的伤害,造成的胃病,就需要,心肺胃同时治疗。并且因为此时,胃病的病位,不但主要表现在胃粘膜,胃肌深层的胃内肌纤维粘膜,也有萎缩现象发生,整个胃,整个胃部的粘膜,包括胃壁肌肉、包括胃的基层,都发生萎缩现象,所以对于粘膜的治疗,就异常重要,《黄帝内经》理论提示我们,不这样治不行啊,其它的治法,可能在用药前三天,有一点见轻,后再吃药就不能再见到一丝一毫效果,所以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心肺为根本的治疗,关键中的关键,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疗效会前三天很好,后面也会一天比一天更好,疗效稳步上升。
兄弟不才,生在耕读之家,虽不富裕,但我的父亲、母亲喜好藏书,早年诊务不忙,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把《黄帝内经》多读了几遍,于是有了上面这些道理---验之于临床实践,颇多收获,凡二十年,想要打出心医学理论的旗帜,让我与大家共同见证心为生之本具体到临床上的威力!心医学理论的回归。
还是这句话,中医事业是祖先留给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他的保护,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共同的事业,我的一点点成绩也正如一支歌里唱的--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点赞,欢迎留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