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笔记生理学消化和吸收胃液的

1胃液的分泌

1.胃黏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

(1)贲门腺:为黏液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环状区;

(2)泌酸腺:为混合腺,存在于胃底的大部及胃体的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3)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

2.胃黏膜中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常见的有:

(1)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质,分布于胃窦;

(2)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

(3)肠嗜铬样细胞(ECL):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

2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

1.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0.9~1.5;

2.盐酸:

(1)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2)游离酸+结合酸=胃液总酸度;

(3)空腹6小时后,在无任何食物刺激的情况下,胃酸仍有少量分泌,称基础胃酸分泌;

(4)胃酸的分泌机制:

①壁细胞分泌H+是逆巨大的浓度梯度而进行的主动过程;

②该主动运转过程是通过质子泵进行的,此质子泵具有H+、K+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故也称H+-K+-ATP酶;

③奥美拉唑可抑制该质子泵,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④壁细胞分泌盐酸的基本过程

⑤在消化期,由于胃酸大量分泌的同时有大量HCO3-进入血液,使血液暂时碱化,形成所谓的餐后碱潮;

(5)盐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杀灭随食物的细菌,有利于维持胃及小肠的无菌环境;

④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重吸收;

(6)胃蛋白酶原:

①主要由胃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②胃蛋白酶原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储存在细胞内;

③胃蛋白酶原在HCl的作用下水解一小分子肽段后转变有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④最适pH为1.8~3.5,pH超过5.0时,胃蛋白酶完全失活。

(7)内因子;

①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②有两部位:一个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其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另一个与回肠黏膜细胞膜的相应受休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③若缺乏内因子,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8)黏液和碳酸氢盐:

①主要成分是糖蛋白;

②因为具有较高的黏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分泌后即覆在胃黏膜表面,起润滑作用,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称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③其还可以中和胃表面的胃酸,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胃壁的损害;

3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

1.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能合成和释放某些具有防止或减轻各种有害刺激对细胞操作和致坏死的物质,以抵抗各种刺激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不利刺激;

2.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中含有高浓度的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它们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也能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从而保护胃黏膜;

3.大量饮酒或大量服用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黏液与碳酸氢盐的分泌,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还能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降低细胞保护作用,从而损伤胃黏膜;

4.硫糖铝等药物能与胃黏膜蛋白络合,加强对胃黏膜的保护,因而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5.目前公认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

下期预告:消化和吸收——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二)。

赞赏

长按







































哪家白癜风医院权威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zz/6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