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瞭望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在危重症患

本文选择我院就诊的危重症患者60例进行分析,观察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的效果。

0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危重症患者60例,纳入标准:(1)均由本人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非哺乳期以及妊娠期女性。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临床资料丢失者;(3)中途退出实验者。

采用随机分配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6~88(63.42±6.45)岁;原发疾病:脑血管疾病7例,心血管病2例,呼吸功能衰竭16例,多发伤3例,农药中毒1例,胰腺炎1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87(63.45±6.47)岁;原发疾病:脑血管疾病6例,心血管病3例,呼吸功能衰竭14例,多发伤4例,农药中毒2例,胰腺炎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均行控制感染治疗、对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改善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失衡现象等治疗,并将其作为基础: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口服或者管饲喂养,每位患者每天约为kcal,具体剂量则需要根据其病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1)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时机。首先需患者进食24~48h,当其机体内环境确定稳定后,便可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2)支持方式:分次顿服或者行营养泵持续泵入,第1天初始剂量为ml,给予速度30ml/h,然后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病情实际情况等调整剂量,直到50ml/h;在分次顿服时,则可每小时给予80ml,此时注意需要行加热措施,在行营养支持治疗时不仅需要观察胃残余量,还需要观察是否出现反流、恶心呕吐、腹泻以及患者的耐受度情况,必要时还可行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在干预3~4d时,可将剂量调整到ml左右(维持量相同),增加泵入速度,每小时ml左右。

在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期间内,每间隔4h需要对胃残余量进行1次检测,然后冲洗管腔,当喂食结束后则需要冲洗鼻饲管,另外需要确保其固定妥善。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后1d、7d以及14d营养多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内环境变化情况。其中(1)营养指标:选择白细胞总数(WBC)、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TCL)、白蛋白(ALB)、电解质、血糖等进行评判;(2)并发症:选择胃潴留、便秘、腹泻、消化道出血以及吸入性肺炎5项指标进行评判;(3)内环境:选择血糖紊乱以及水电解质紊乱2项指标进行评判。

02

结果

治疗后7、14d,观察组TP、Hb、TCL、ALB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观察组血糖紊乱和水电解质紊乱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

讨论

对于应激反应而言,肠道属于机体反应的中心器官,而危重症患者受到其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影响代谢以及分解情况,增加能量消耗量、代谢率等,机体会处于负氮平衡现象,最终会影响多个脏器器官的正常功能。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肠内营养液支持(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其同患者的生理状态更加接近,因此可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更好地修复肠黏膜屏障,不仅可增强免体力、提高肠道通透性等,还可最大程度降低发生肠源性感染几率等。与此同时,如果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合理,可改善负氮平衡现象,使其获得机体实际所需的蛋白质以及热量等,从而帮助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P、TLC、ALB等营养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以及内环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对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的效果理想,更加与生理需要相符合,而且患者的耐受性较好,不仅改善了营养状况,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行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时,其成分需要同生理需求更加符合,患者更能够耐受,一方面可帮助改善营养状况,另一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可观的价值。

原作者:许志建

原作者单位:医院ICU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zz/1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