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成立于年,由胃镜室发展而来,从1台仪器的单一诊室的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培训于一体的消化内镜基地。成立以来,消化内镜中心紧跟业界主流,在常规胃肠镜检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技术、新项目,使许多过去棘手的临床难题得以解决,造福患者。让我们对我院消化内镜家族的新老成员一睹为快。
1.13C呼气,让幽门螺杆菌无所遁形
我国目前约有7亿左右的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它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甚至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呼气试验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检测方法。相对于14C有一定的放射性,13C是稳定性核素,没有放射性,更适合妇女以及儿童。通过口服尿素胶囊进入胃部,如果胃部存在HP,就会分解尿素酶水解尿素,尿素被水解后形成二氧化碳随呼气排出,然后检测患者呼出的气体中有没有被标记的13C,如果阳性就代表HP活动,阴性则代表不存在感染。
2.无痛,让胃肠镜检查成为享受
很多人对胃肠镜检查有一种恐惧感,由于害怕检查,延误了病情。无痛胃肠镜就是在在检查前由麻醉师给患者注入麻醉及镇静药物,让患者快速进入入睡状态,这样就使患者在毫无痛苦的“睡眠”中完成胃肠镜检查,一般没有任何身体上的不适,也不会对检查产生痛苦的回忆,检查结束后很快就会苏醒,因此受到青睐。临床中许多患者,都因为“医生,我怕疼,我不能够耐受普通胃肠镜”而主动要求选择无痛肠胃镜检查。
3.息肉摘除,消除早癌隐患
消化道息肉有癌变风险,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有报道称2cm者癌变率为0.9%,2cm以上者癌变率达8.2%,因此消化道的任何息肉,都需要警惕其发生癌变的风险。息肉患者定期做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即应给予息肉摘除术,以降低癌变的风险。目前内镜下治疗息肉的方法是,以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近息肉处,利用高频电、微波或氩气刀等方法,将息肉切除。
4.消化道止血,内镜来把关
消化道出血根据其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按内镜下治疗范围分类,胃镜可以探查十二指肠乳头以上的消化道,结肠镜可以观察回盲部以下的消化道,十二指肠乳头以下至回肠末端是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的范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过去认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现在约50%-70%可以通过内镜探查明确。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进行治疗可以最有效的局部止血。
5.胶囊长眼能进肚,内镜边走边拍能看病
吞下一粒带摄像头的小胶囊,吞下后自由活动,6至8小时后医生就能看到患者胃肠内部的“全景”,这种颇具科幻效果的胶囊内镜已现身。胶囊内镜能以2秒/张的速度拍照,一路走一路拍,6-8小时历经整个消化过程,电池用尽,随大便排出,但已收集齐食道、胃、小肠等器官的内部情况,一次可拍下图片达几万张。胶囊内镜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带来的不适感,是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优选方法。
6.捕捉消化道深层的疾病,超声内镜“神助攻”
把超声探头嫁接在消化内镜上,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面病变,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观察消化道管壁各层组织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超声图像,这就是目前消化内镜最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癌肿的深度、胃肠壁外的压迫状况、准确测量肿瘤的大小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鉴别胃溃疡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因此,条件允许的胃肠肿瘤患者,在术前最好都做一次超声内镜检查,以便于明确实际状况。
7.内镜下支架置入,让消化通畅无阻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开展非手术治疗多种原因造成的消化道狭窄甚至梗阻或消化道瘘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因其定位准确,操作方便,术后即可解除消化道不畅,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适用于众多消化道肿瘤型疾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放化疗或放化疗失败以及远处转移的姑息治疗。根据支架置入部位可分为食管支架置入、十二指肠支架置入、胆道支架置入、结肠支架置入。
8.进食受限,胃镜下帮忙空肠营养
许多疾病及治疗后引起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在较长时间内无法进食,目前认为禁食1周以上就开始发生肠黏膜萎缩和屏障功能破坏,只要消化道功能存在,应尽早经肠道进行营养支持。常规的胃管鼻饲会加重胃潴留,诱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经胃镜将营养管置入空肠进行肠内营养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该法操作时间短、操作步骤简单、有胃镜经验的医生都能完成,置管成功率高(85%~%),置管后即刻能行空肠营养,耐受性好,经济实惠。
9.ERCP,微创典范
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简称,是目前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胰管内,完成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对于一些胆管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在内镜下可以进行相应治疗。目前ERCP技术已从一种诊断性技术发展为胆管、胰腺疾病微创治疗的重要技术,被誉为“二十世纪微创外科的典范”。
10.让早癌不用开刀的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简称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与传统的EMR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预防局部复发。
博士,擅长医疗大数据分析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酒精肝、脂肪肝、肝癌、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便秘、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实现中西医结合个体化诊疗和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筛查。
坐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总院消化内镜门诊);周三、周五下午(总院脾胃门诊)
联系方式:可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