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老子《道德经》第50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简单做一下注解

出生入死:两层意思,①出,离开之意,类似的词,比如,出发。出轨。出嫁。出生入死,意即,离开生之地,就必然进入死地②人从生下来,注定一步步接近死亡,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

以其生生之厚,高亨注:"生生,犹养生。"第一个生,动词,谋求、滋养、维护之意。第二个生,名词——生命,生活。厚——过度

生之徒——徒,意思是:某一类人。比如,歹徒。生之徒,意即可以长生的人。

译文by悦读国学

如果离开生之地,就必然进入死地

世间的人,算得上长寿的,占十分之三。

早早夭折的,也占了十分之三。

本可以活的安稳长久,

却因为自己行为不当,转入死地的也占了十分之三。

何以至此呢

因为谋求过度,奉养过度的缘故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

在陆地行走,不会遇到猛兽的攻击,

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

犀牛对他不会用角,猛虎对他无处施爪,

敌兵的武器无法在他身上显露锋芒。

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身处生之地,没有进入死亡地带

作者的话

不为外物所累,就不会受到伤害。

人的天性是无所谓生死的,有了我的概念和定义,才有了生死的区分。置身于自我之外就是生,执着于自我就是死。

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懂得获取外物的精微物质来滋养自己;而一味的向外谋求,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纠缠于外物的干扰,用外部的色声香味触法来伤害自己的人,就是破坏生命、走向死亡的人。

很多人,只知道忙碌不知道停歇,只知道多言而不知道守中,只知道思虑而不知道平静。只知道强求而不懂得忘记,种种行为都将耗尽人的精力,也就是老子说的因为妄动而进入死亡的境地。

生死的道路,长寿,夭折,自取灭亡,三者各占了三分,也就是说生死的道路占九分,剩下的一分,不在生死之中,也就是不生不死的道路。

不生不死,就是《易经》所说的"静寂不动"。

老子只说其中九分,是让人自己悟到剩下的一分

那么,所谓的"静寂不动",不生不死,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一法不立,一念不生,致虚极,守静笃,心死神活

和大道频率相同,身处正的能量场,就不会感召邪恶的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不入死地

悦读国学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白癜风症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zl/8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