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面直接进入视频号
摘要: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患者的肌体正常功能难以保障,并且无法进行正常饮食,也就容易出现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这也就需要相关医护人员能够在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肠内营养干预措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与康复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撑,本文主要就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
危重症;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干预
在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患者,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是胃肠道给予营养,而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肠内营养不耐受也属于一种并发症,相关文献报告,在ICU治疗的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为41.27-73.6%。临床中,ICU护士给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十分关键,同时也能评估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
1.1疾病因素
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项目中,关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包括格拉斯哥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这些评估项目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预示作用,患者病情越严重,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神经、体液放面的改变,同时也会造成腹腔内脏器供血血管的收缩,造成胃肠道粘膜缺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另外,如果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异常,这样一来患者胃液的合成和分泌势必会收到影响,导致低蛋白血症、胃肠粘膜水肿的情况出现。
1.2药物因素
在ICU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非神经性疼痛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此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但是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胃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ICU内患者如使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其体内消化道血流会逐渐减少,影响胃肠的正常运动,从而导致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1]。
1.3机械通气
ICU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频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来说,长期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患者,这样一来,其心输出量就会减少,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严重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也会损伤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2]。
1.4肠内营养制剂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制剂温度,输注速度,渗透浓度等等。有学者研究报告指出,肠内营养制剂污染和管道污染比较严重,操作台面污染也会导致腹泻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菌操作方法,另外还要遵循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喂养,提高其耐受性。
点击下面直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