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对消化系统有个整体概念,也为了一解大众心中的困惑——人体的消化系统究竟是怎样运转的,为了内容不那么生涩难懂,我突发奇想,用一块红烧肉充当我的教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红烧肉的‘消化道之旅’吗?或者说一块红烧肉是如何变成粪便的?
下面让我们进入到红烧肉的消化道之旅,这也是一次惊险、曲折的冒险之旅。
红烧肉的
口腔之旅
红烧肉进入口腔的一瞬间,消化吸收程序立即启动,红烧肉在口腔里被反复咀嚼,咀嚼过程中,我们的嘴唇、牙齿、舌头、唾液腺及颌肌共同协作,嘴唇的闭合将食物含在口中,牙齿把食物嚼碎,三对大唾液腺(下颌下腺、腮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唾液和口腔壁上许多小唾液腺分泌的黏液,则起到湿润、混合、溶解食物的作用,口腔里的分泌液同样属于消化液,这种消化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它是一种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和糖原的酶,简单点来说可以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都知道在嚼馒头的时候,会发现馒头刚入口时几乎没什么甜味,但是随着咀嚼时间的延长,会发现甜味越来越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红烧肉的
食管之旅
被咀嚼后的红烧肉与唾液形成食团,伴随着吞咽动作通过咽部进入食管,食管是连接咽和胃的消化管,当食团进入食管上端的一瞬间,食管肌肉即发生波形蠕动,使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的蠕动波长2~4厘米,速度为每秒2~5厘米,按此速度计算,蠕动波从食管开口到食管末端大概需要9秒,其中液体最快,糊状食物次之,固体食物最慢。
作为一个连接消化管,食管本身并没有分泌和消化的功能,它好比连接两个齿轮的传送带,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传输,而食管两端的括约肌则相当于齿轮,医学上称之为食管上括约肌和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上括约肌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反流回咽腔,以免误入气管。同理,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可以防止胃内食物反流回食管,但如果某些器质性疾病使这两处肌肉的功能变得异常,那么食物就可能出现反流的现象。
红烧肉的
胃之旅
食团经食管进入胃,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能暂时储存食物,这个时候胃壁肌肉的机械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都开始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烧肉的胃之旅可以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通过胃的容受性扩张,不但能保持胃腔容量增大,还能保持胃内压力不升高,这样就能更好地接收和储存食物。
第二步,红烧肉入胃里5分钟后,胃即开始蠕动,蠕动能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它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pH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为1.5~2.5升,强大的酸性可以帮助胃液更好地磨碎消化食物,也能激活胃蛋白酶原。
通过这两步,食物中的蛋白质开始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被消化的食团逐步变成粥一样的物质,医学上称之为食糜。食糜在胃的蠕动推送下分数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当然,通过幽门也并非那么简单,虽然胃的容量大,但是邻居十二指肠的接收能力却是有限的,因为十二指肠内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可刺激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蠕动,引起胃排空减慢,所以胃的排空是间断进行的,完全排空的时间需要4~6个小时,总体而言,大块食物的排空慢于小颗粒,3种主要食物成分(糖类、蛋白质类、脂类)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类最慢。
为什么饮食的时候要细嚼慢咽,而且不能吃太多高脂肪类食物?
从胃的排空我们就能看出,脂类排空最慢,太多会加重胃的负担,造成胃潴留,毕竟胃的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
红烧肉的
小肠之旅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就开始了小肠之旅,我们所说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实都属于小肠,小肠全长5~7米,是人体最长的消化管,小肠黏膜形成很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皱褶和绒毛能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增加倍,而且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很长,一般是3~8小时。长度、特殊构造、停留时间,这些都决定了小肠是无与伦比的消化和吸收场所,在这里,我们同样要说两种消化方式——机械性和化学性。
小肠的运动方式除了蠕动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它是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这种运动的主要作用不是向前推进,而是让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同时保证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它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与淋巴回流。
至于化学性消化,小肠壁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共同构成了小肠的消化液,消化液使食糜变成乳状,再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最终使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剩下的食糜残渣、部分水分和无机盐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
红烧肉的
大肠之旅
大肠主要包括结肠和直肠,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电解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肠也有多种运动方式,比如袋状往返运动、分节运动和蠕动,但是这些运动方式都比较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迟钝,所以食物残渣有足够的时间待在大肠里。对于健康人来说,这些残渣停留时间可以达到18~24个小时,对于某些便秘的患者,甚至可以长达72个小时以上。
当然,大肠里也存在大肠液,它是由在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其pH为8.3~8.4,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另外,大肠内含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来自食物和大肠内部本身的繁殖,细菌的作用就是进一步分解食物残渣,经细菌分解作用后的食物残渣及其分解产物、肠黏膜的分泌物、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一起共同组成了粪便,最终经肛门排出体外。
说到这,红烧肉的消化道之旅算是结束了,从美味佳肴到代谢废物,听上去是不是很神奇?
图源:网络
编辑:梁佳潼
相关推荐
《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
作者:丁彬彬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丁彬彬在消化内科临床行医十年,平时擅长用轻松的语言给患者科普消化道疾病的成因、治疗和预防。这本书是作者系统地聊一聊有关消化道的事儿:“消化道癌前疾病有哪些”“消化道疾病越来越青睐年轻人”人体的消化系统复杂且庞大,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肛门、肝、胆囊、胆道以及胰腺共同组建了消化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钱包鼓了,日子好了,而消化道也越来越不堪重负,现在很多消化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饱受消化疾病的困扰,一言不合就暴饮暴食,一言不合就不醉不归……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为什么儿童易患异食癖”“大便解不出的感觉,你不会懂”全书用“接地气”的语言科普了消化系统在人体里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了这些,自然就知道怎么辨别谣言、合理地治疗和预防各种消化道疾病。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购买此书
丁彬彬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