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女,4岁。家中浴室燃气灶爆炸,火焰烧伤,全身多处起水泡伴疼痛一小时于-7-:30以“烧伤62%TBSⅡ-Ⅲ;呼吸道灼伤”收住院。
入科症见:神志清楚,精神差,语声低微,全身大面疮伤,疼痛,二便未解。
查体:体温36.6℃,心率次/分,呼吸18次/分,四肢皮肤烧伤溃烂血压无法测量。急性面容,表情痛苦,被动体位。心肺(-)。腹平软,肠鸣音4次/分。
专科检查:烧伤面积:头面6%,躯干部5%,双上肢17%,双下肢32%,臀部2%。创面可见大小不等水泡,泡液清亮,腐皮剥脱,创面肉色红白相间,周围红肿,疼痛明显。头发、眉毛、睫毛、鼻毛烧焦,眼睑水肿,睁眼困难,结膜充血水肿,鼻粘膜充血水肿。
(最美不过孩子的天真烂漫)
(此图片乃后期病情稍有好转后)
烧伤科周主任、ICU戴主任亲自指导全程抢救、治疗。呼吸支持(当晚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血浆、冷沉淀等;处理创面,注射破伤风疫苗。痰多难以引流,呼吸道灼伤(吸入浓烟)先经口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先后予以芬太尼、地佐辛镇痛,咪达唑仑镇静。
7月20日当晚:白细胞29.83,N24,27,N%81.3,血红蛋白,血小板,CK,CK-MB,LDH。PCT0.33
动脉血气:乳酸2.2,余大致正常。
7月21日早上动脉血气:PH7.,PCO.4,PO,HCO3-16.7,BE-11.4,乳酸1.8。上午复查PCT迅速升至52.79。下午氧分压降至86.9。痰量明显增多,大量白粘痰。共输血浆ml,冷沉淀凝血因子12u。
7月22日:血红蛋白降至85,血小板降至98,BNP升至,PCT升至56.76,出现严重低血糖2.82,CK升至,CKMB95.5,Mb,肌肉损伤严重。x床旁胸片:左肺大量气胸,肺组织压缩90%,右肺大量渗出性病变,考虑炎症。请心胸外科予以胸腔闭式引流。
7月22日晚班:戴主任高度重视,组织全院大会诊,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儿科、胸外科急会诊。烧伤致体液大量外渗,合并感染,休克,多脏器衰竭,全身水肿,小便少(利尿不出,有碍于不能大剂量使用利尿剂),营养支持困难,胃潴留明显,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控制感染,联合抗生素;保持内环境稳定,禁食,加强肠外营养支持,注意输液速度,注意出入平衡。病情危重,治疗进退两难,预后差,死亡率高,跟家属充分谈话告知病情。
7月23日上午查:白细胞3.4,血小板87,Pro-BNP升至,D-二聚体,谷丙83,谷草,Mb明显升高,CK明显升高降钙素原降至44。血压/31,呼吸29,心率,氧分压49.2,氧合指数82.3,乳酸0.8.症见:
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已行气管切开,负压下可抽吸出大量白粘痰。呼吸急促,咳嗽。鼻饲流质饮食,晚夜班、今晨鼻胃管回抽出很多不消化肠内营养剂(严重胃潴留)。头皮、躯干、四肢重度凹陷性水肿,眼睑水肿,睁眼困难。发热(38度以上,双氯芬酸栓剂,冰袋降温),小便少(多次反复利尿,利尿剂抵抗),腹部膨隆,腹肌紧张,肠鸣音几乎听不到,大便3日未解。脉沉滑数,舌红,苔白厚腻。
辨证:
理:
发热,汗出,不大便,腹证:腹胀满大,腹肌紧张,按压有抵抗明显;数日不大便;脉沉滑数——里阳证,阳明。
痰多,色白,脉沉,全身凹陷性水肿——里阴证,太阴,夹痰饮,水气。
咳嗽,痰多,呼吸短促——气逆,息高。
脘腹痞满,胃潴留,脉滑——食积。
皮肤烧伤——疮疡。
法:
急用、轻用攻下。中病即止。
荡涤通腑,理气化饮,
消食健脾,和胃除胀。
方:
厚朴大黄汤+保和丸作汤
药:厚朴5g,枳壳5g,大黄3g,炒莱菔子10g,
化橘红10g,法半夏5g,茯苓10g,
炒山楂10g,神曲10g,连翘10g。
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经鼻胃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支飲胸滿,厚朴大黃湯主之。”
(《醫宗金鑒》為腹滿,從之)
7月21日:入ml,出ml(尿量50ml,色深黄,呕吐物黄色50ml),体温37.8℃22日:入,出(小便ml,色深黄),体温37.1℃
23日:入,出7(小便ml,黄清),体温38.9。保和丸+厚朴大黄汤,3副。24日:入,小便ml(黄清),体温36.6,大便1次黄稀,量少,可闻及肠鸣音,但低弱,2次/分。
25日:入,小便ml(黄清),体温36.7-38.9,大便未解,肠鸣音低弱。
26日:入,小便ml(黄清),体温37.7,大便2次,黄稀,肠鸣音2-3次/分。
3剂中药吃完。腑气已通,小便渐多,大便开始增多,较多黄稀便,至27日时,大便更多,中病即止。中药并未针对呼吸,血压,各项生化检查,只着眼于中焦脾胃,但其他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在对症支持下均逐渐好转,步入坦途。痰量逐渐减少,呼吸平稳,开始试脱呼吸机。神志清楚,镇静已停,间用镇痛,后渐停。
27日:小便ml(黄清),体温37.3,大便6次,质黄稀。脱机中。
“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28日:小便ml(黄清),体温37.7,脱机中。29日:小便ml(黄清),体温37.6,脱机中,
患者气切处接氧管上氧,口渴,疲倦,声低,咳嗽,痰少,胃纳刚开,禁食较久,继续保和丸加减,3副。
理法:
中焦运化已开,腑气已通,
证属太阴(里虚,但阳渐复)阳明(虚热)。
予以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方药:
太子参10g,黄芪10g,麦冬8g,石斛8g,
枳实6g,白术6,茯苓10g,化橘红10g,
法半夏5g,炒麦芽10g,炒山楂10g,
甘草8g,陈皮6g。
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邪渐退,正渐复。各项生命体征均更进一步趋稳定(恕不详述),对症支持力度较前减少。中药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可以说是两个天地。
30日:ml(黄清),体温37,大便3次。脱机中。痰少,全身肿基本全消,大便通,腹胀无,体温37.病情稳定好转专科继续治疗。
按:
严重烧伤,皮肤粘膜屏障被破坏,血浆体液(营阴之精)外渗,感染(邪气)自来;感染炎症反应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卫行于脉外而不固),血浆体液亦内渗,外则全身水肿,内则肠道水肿。
二者皆导致体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阳气损耗),必然肠道缺血,加之严重,肠粘膜屏障被破坏,细菌移位,又反过来加重感染。
镇痛镇静本为减轻应激,减少氧耗,保护脏器,亦抑制胃肠蠕动。(此乃全身病理生理变化之一端耳,仅举例说明)
故,多种因素导致中焦气机不运,升降出入失常,气机闭塞。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先天之气无中焦充养,命顷于立刻;
胸中大气失中焦化源,无以贯脉道、行气道。
《伤寒论》条: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胡希恕:“少阴病,息高者死,阴脱者亦死,故死可有二因。......阴虽虚,亦只有生阳复阴之一道,故生者只有一法。”实为九死一生。
胃气复则生,胃气绝则死,故人之生死皆决于太阴,非少阴(表阴),更非厥阴(半表半里之阴)。
气脱于上,息高,气短;气绝于下,地道不通,水道亦不通。
皆因于出入废,升降息,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立足中焦谷道,通地道亦为通水道。
二方:
《伤寒论》
37条:“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条:“傷寒解後,虛羸少氣......”
41条:“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因前期正邪交争,邪去正亦损,故会脉细,嗜卧,虚羸,少气,口渴;阳邪化去后多会伤津耗液,“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以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百合地黄知母滑石汤等为法;阴邪化去亦会津气两伤而口渴,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不愈,以法治之,随证治之。
单玉堂(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的子午流研究员、针灸专家)老前辈肺源性心脏病一案,想必很多人不陌生。当其病情恶化,出现高热,昏迷,二便闭塞不通,心肾衰竭时,时84岁高龄的胡希恕前辈态度坚决地用“峻剂攻下”,结果病情柳暗花明,康复出院。单志华教授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并未写明当时胡老处方,但后来冯世纶教授查阅了当时医案,年6月2日,胡希恕开方病案记载:
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柴胡2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
黄芩10克,枳壳10克,桂枝10克,
桃仁10克,大黄6克,芒硝12克(分冲),
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四枚。
本例患者诊治时受此案影响极大,记得第一次拜读,甚为震惊,印于脑中,久久不能忘怀,每遇类似病患,反复其辨,谨小慎微,虽无胡老之大能,但有神往之虔心。
两案皆有二便不通,皆发热,皆用下法通腑,单案少阳阳明夹瘀,胡老用以峻下,两解其阳,活血化瘀。此案,阳明太阴夹痰饮水湿、夹食,吾用以轻下,理气化饮,和胃消食。但还有一共同之处在于,谷道通,则地道通,水道通,脉道、气道通,升降出入之气机通,全身气机亦通,生生之谓易也。
保和丸之妙,妙在连翘。《神农本草经》连翘:“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所以被称为“疮家圣药”。(本经之连翘,苦平,为藤黄科或金丝桃科之地耳草;后世之连翘,苦微寒,属木犀科植物,具体详见余后续系列文章《汤液经方药物志》,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下。)
丹溪于保和丸中之连翘,当属木犀科,故用之。吴昆说连翘在保和丸中“去积滞之热”,乃食积易化热,亦属阳明之热,药与证合,此其一;其二,前已述及,疮家圣药,气血皆入,患者皮肤疮疡用之,药证亦合;其三,前医院湛韬博士讨论一病案,湛博士一关节痛肿患者,辨证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因无明显热证,未用知母,效果不理想,加用知母后,效果立显。吾深受启发,张秉成《成方便读》在解释仙方活命饮时说:“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解之。”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也说过:“积阴之下,必有伏阳。”想必肿坚、积阴皆为邪无出路,郁久极易化热化火,实火宜清泻之,虚火宜清润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法治之,皆仲景之道也。
又,此案不敢,也不能掠美,乃是两科室主任及本科医护通力之合作,现代医学的技术及治疗手段充分保证了可爱小菇凉的生命。但中医药(更确切说是汤液经方的诊治思路),在某个关键节点扭转了生机,正所谓“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林泉成
年9月9日
于长沙
冷冷的骷髅王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