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建立致使上气道原有功能丧失,加上大量镇静剂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咳嗽能力,以至于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淤积阻塞而出现气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因咳嗽能力降低而不能有效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道的通畅。
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虽然有着无法清除外周气道内分泌物的局限性,仍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气道吸引伴随着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如粘膜受损、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肺不张、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甚至死亡,操作者必需保持警惕,采取所有必需的预防措施保证患者安全。简述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后者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有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两种吸引深度方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患者准备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管径越大,负压在气道内的衰减就越小,吸引效果也就越好,但吸引过程中所造成的肺塌陷也越严重。指南:1·成人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管内导管内径的50%,儿童和婴儿50%-66%,不超过70%。(大于50%时,将显著降低气道内压力和呼气末肺容积)2·吸引前给予成人患者30-60秒的%吸氧浓度,婴儿患者给予提高原吸氧浓度的10%。(可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以及由低氧导致的相关并发症)3·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前提下越小越好。推荐儿童负压在80–mmHg,成人小于mmHg。(负压越大,所造成的肺塌陷、气道损伤也越严重)4·密闭式吸引方式可以在吸引过程中维持机械通气和氧供。(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降低吸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5·患者须有脉搏血氧监测仪进行氧合状况监测。其他吸引方式:声门下吸引:声门下吸引可有效地清除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降低VAP的发生率、延迟VAP的发生时间,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口腔吸引:持续口腔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延迟VAP的发生时间。在翻身前给予口腔吸引,亦可减少VAP的发生率。经鼻吸引:在尚未建立人工气道而咳嗽能力差、痰液较多的患者中,经鼻吸引可降低插管率、减少窒息的发生率。支气管镜吸引:使用支气管镜在可视的条件下吸痰,能较好地避免气道损伤,且能在气道检查的同时进行气道内分泌物吸引操作流程指南:1·为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吸引。2·深度吸引的相关损伤比浅度吸引大。3·每次吸引时间不要超过15秒。(有需要的话间断3-5min再次进行,可交替进行吸引和吸氧)4·开放式吸引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5·气道内生理盐水滴注。(不建议例行滴注,大量的研究文献提示生理盐水的滴注没有益处。)吸引后护理指南:1·吸引操作后应给予至少1分钟的高浓度氧,尤其患者在吸引前和或吸引中并发低氧血症。2·不例行给予过度通气。(有明显肺泡萎陷证据时可以尝试肺复张手法。ARDS或ALI患者,吸痰前后采用呼吸机做肺复张操作,可减少吸引过程中氧合降低的程度和肺塌陷的发生)3·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护指南:操作前、中、后都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