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吞咽困难,特别是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慢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感染期的患者。患者进食困难不仅影响到患者液体量的摄入,同时减少了患者体内有效循环血容量,可以导致脑部缺血,诱发体内酸碱平衡紊乱,致使患者脱水或诱发胃部出血,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随着营养学不断发展,发现肠内营养支持不但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还有与抗酸药物一样有效的预防应急性溃疡的作用,因而肠内营养在脑卒中病人救治中的优越性日渐显著。
01临床资料
选择年2月1日-年12月30日N-ICU给予肠内营养的34例卒中病人,男8例,女6例;年龄39岁~78岁;平均58岁;脑梗死10例,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合并高血压病8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肺部感染11例,其中9例病人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入选患者均符合N-ICU入住标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为16~34分,进行肠内营养前病人的肠鸣音均正常,无消化道出血、呕吐、腹胀、腹泻和腹痛,但不能经口进食,根据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3分,具备肠内营养适应症,均在入N-ICU24h-72h插入鼻胃管开始鼻饲。
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MI的方法床头B超检查。将病人上身抬高45°,取上腹正中剑突下,B超探测以肠系膜上静脉、腹主动脉以及肝左叶做为标志,做胃窦切面,以ml温开水快速充盈胃腔,连续记录充盈后6min内胃窦收缩次数,以每2min胃窦收缩次数记为胃窦收缩频率,并连续测量3次胃窦最大舒张和最小收缩面积,计算胃窦面积变化△S(△S=S舒张-S收缩),△S与最大舒张面积之比△S/S舒张代表胃窦收缩幅度,ACF与ACA的乘积即为MI。
鼻饲方法:34例患者均使用一次性硅胶胃管,按常规插入胃管,进食前回抽胃液,确保胃管在胃内,如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则开始鼻饲。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为每位患者选择适合型肠内营养配方,总热量给予20-25kCal/(kg?d),采用肠内营养泵连续输注的方式,依据MI制订EN泵输注起始速度,若MI0.8时,以70ml/h的速度开始EN输注,2~3d后调整为50~ml/h,喂养期间密切观察胃潴留量,4h检查胃潴留量1次,若胃潴留量≥ml,则暂停鼻饲1~2h;首日ml,2-3d逐渐达到目标量。
02
结论
01
卒中病人出现胃动力障碍的原因
神经系统的岛叶、边缘系统及下丘脑是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会明显地影响胃肠功能,影响胃肠粘膜血液灌注、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急性重症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病变、大面积脑梗死等可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抑制,内脏血管痉挛,导致胃肠粘膜缺血缺氧,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内皮素将加重胃肠粘膜缺血缺氧;加之危重症患者长时间卧床而加重胃肠动力功能障碍。
02
卒中病人出现胃动力障碍的对策
实施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体位调整为左侧卧位。
初始肠道功能差,采用低浓度、慢速、少量、经肠内营养泵输注,待胃肠道适应后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浓度和剂量(具体为:采用肠内营养泵连续输注的方式,依据MI制订EN泵输注起始速度,首日ml,2-5日内达到全量;首日20~50ml/h,逐渐加量,约12~24h输注完毕)。
监测胃残余量,当胃残余量>ml,提示有胃潴留,暂停输注或加用胃复安、吗丁啉或红霉素等胃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同时补充谷氨酰胺以维持胃肠道粘膜功能的完整性,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防止胃肠道的菌群易位,对于腹胀病人将营养液适当加热,同时减缓输注速度。
03
讨论
肠内营养是危重病人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它可获得与肠外营养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且在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方面较肠外营养更具优势。胃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功能,而且具有免疫功能。是人体的第三屏障,只有肠道有功能,应尽量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尽管肠内营养具有众多优点,一旦并发症发生,将导致肠内营养支持失败,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综上所述在对重型神经科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病人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发现并分析病人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可有效避免各项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等问题的发生。
作者:金玉善王勇
.
媒体编辑:李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