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脉法临床悟道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PART1

内容提要

脉诊为中医临床诊断的基本技能之一,医门中历代圣贤莫不重视脉诊。然而现代人于对脉象的掌握却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本书作者潜心研究、实践脉诊多年,全心研读《内经》关于脉学的记载,并且熟读诸多脉诊专著,临床以脉诊指导临床的开方用药。作者将其掌握的《内经》脉法和盘托出,并附以医案举隅,以期为岐黄医道的传灯续脉。医院校师生、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

PART2

作者简介

张久亮

张久亮,年生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长期致力于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主张回归经典是中医传承中的正途;将经典的理论内涵应用于对现代疾病的分析、治疗,是弘扬中医的重要内容。临床中擅长以中医经典理论诊治心脑血管病及疑难杂症。

PART3

目录

PART4

精彩赏析

从脾胃论治心衰

数年前,我科病房收入一位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按照西医常规治疗及中医益心气、利水、活血等法治疗,效果有限,仍诉胸闷、气短、烦躁,查其脉象为死脾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述之死脾脉,即脉象为“如水之流”)。遂为其疏方,以脉象分析结果指导治疗,用健脾利水法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2天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以后,笔者在临床中多次遇到慢性心衰患者,脉象均提示有脾之病脉或死脉,或兼见心、肾之病脉,均从脾胃为主进行施治而效果良好。由于治疗原则与目前中医界主流观点所采用的“治心”为主的思路不相符合,笔者只好阅读经典及名医著作以求一解。最终,笔者从以《内经》为源头的文献中找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并且发现现代中医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现代中医对“心”的功能及心衰病的认识

目前中医界一致的观点认为:血液是在心气的推动下,由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中流动。顺理成章,具体到心衰病,认为其病位在心;基本病机为心之气血阴阳虚衰,运血无力而生诸证。

二、现代中医对“心”生理功能的误解

阅读相关的传统文献,就会发现,在西学东渐以前,中医没有“由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说法,此观点是在当今中医工作者接受汇通派的观点之后提出的;说得更直白一些,是接受了西医观点后提出的。而为支撑这一新的中医基础理论,竟然错解了《内经》的经文的含义,并且在文献的引证上出现了失误。

以《内经》为源头的传统中医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藏神”及“主血脉”。在西学东渐以前,对于“心主血脉”,历代医家均未将其解释为“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直到现代,中医工作者才根据汇通派的观点提出“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动脉中流动”,并将其作为“心主身之血脉”的解释,从而以得到经典的支撑。如其所述:“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并将该观点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而写入教科书,数十年之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

然而从经文“心主身之血脉”的语句上分析,“主”字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而在古汉语中,其含义是掌管、主持之意,而没有推动之意。由此可知,这是对《内经》经文的误解,并把这个错误的理念传递了下去,以致现在的中医工作者已经不加思考地接受了。

现代中医为了找到更多的文献支撑,以证明其对“心主血脉”的解释,引用了明代李梴所著《医学入门》的一段文字。这段被引用的文字内容是“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这八个字的含义很清楚,指因心脏搏动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自五版教材至今,已经40余年,诸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经学》及绝大多数的相关论文,在为“心推动血液运行”寻找文献依据的论述中,均引用了这段文字。然而,我查阅了3个版本的《医学入门》,包括清代光绪年版本,其在文中是这样叙述的:“人身动则血行诸经,静则血藏于肝脏,故肝为血海,是心主血也。”

此段文字讲述的含义是:人在安静时则血藏于肝,而诸经之血减少;运动时则血分布于诸经,而肝内藏血减少。其所提示的是:“心”可调配营血在身体内的再分布,体现了“心”为一身之主在血液分配管理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指推动的动力。由此可知,由于引证中出现文字上失误而导致了错误的读解,误认为是“心”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不能作为“心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理论依据。至于心衰,只根据西医解剖学而认为其病位在“心”,主要病机是心气衰弱或阳气衰弱等,临床治疗以“心”作为主要治疗靶点的观点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三、《内经》对血流推动的认识

由于《内经》从未提出过由心脏搏动而推动血液流动。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会使当今的中医学者认为,以《内经》为源头的传统中医并不知道是由心脏搏动推动血液运行,因为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不足以支撑当时的医者得到这个知识。然而客观事实却不是这样,且看《灵枢·营卫生会》所述:“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内经》此段文字说明,其已发现了血液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就需要探讨一下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内经》对血流推动的动力是如何认识的?其二,是哪个器官推动了血液流动?这是现代中医所忽略而未深入探究的问题。

1.《内经》对血流推动动力的认识

《灵枢·动输》记载:“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张景岳对此注曰:“是明胃脉者,言三经之动,皆因于胃气也。”由此可知,三经的动脉之动,皆由胃气为之推动。由此推演,人身十二经之动脉,皆因胃气的推动而动。这就说明传统中医认为血流的推动力是胃气。经文中的“独”字,所表达的是“特别”的意思,其意为此三处之脉的搏动特别明显,而不是单独的“独”。

2.《内经》对血流推动器官的认识

《内经》对血液流动推动器官的阐述是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其对胃之大络的相关描述是:“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有一点需要单独解释,从经文所述文字的次序可以得知,先有虚里之“动”,后有“脉宗气”的生理作用,提示:因其“动”而产生“脉宗气”的效应。在其后,经文又述“绝不至曰死”。此语进一步印证了“动”与“脉宗气”之间的关系。因为没有了“动”,就失去了“脉宗气”的效应。此处的“脉宗气”中的“脉”字从古汉语语法而言是名词做动词,其意是使宗气在脉中运行,意味着宗气通过“虚里”,也即胃之大络而输布。当今一些中医工作者将“脉”解为诊脉之意,如此解释则与《内经》的文风不相符,查阅《内经》中有关脉诊的记录,在其叙述中,前面均有动词,如切脉、按脉、适其脉、持脉等;而此处则不然,是《内经》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具体体现。

在《内经》之后的一些注家根据经文所述,又对其生理功能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杨上善认为:“此胃大络,乃五脏六腑所禀居处……一身之中血气所尊。”张景岳认为:“言胃气所出之大络……为十二经脉之宗,故曰脉宗气也,为十二经脉之尊主。”张锡纯认为:此大络所出之气“为后天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从《内经》及历代医家所述可知,对胃之大络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络肺后浅出至左乳下这部分。因该大络载水谷之气贯络肺后形成的宗气,由此而输布于一身。宗气对人体意义重大,是历代医家论述的重点。直至现在,凡述胃之大络,多是指此部分。

综合《内经》及诸家注解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胃之大络输布宗气、营血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生命之所必需。②该大络的生理活动(是否搏动)决定了人的生死;即“动”以输布气血,人则生;“不动”,气血停运,人则死。由上述分析可知,从传统中医角度而言,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是胃气,具体推动血液流动的器官是胃之大络。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yf/1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