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使阳气受损,体内是水液储留不化而致病。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合用。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症。苓桂树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除上述指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此外本证有时发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表现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身心疲惫等常是引起本病证的诱因。《建议阅读:中医十大类方之--温经汤》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的眩晕;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树甘汤主之。”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此外,以药则证,当有小便不利。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其见效的指证,首见尿路增多,随即其他症状消失。---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小便不利等。---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患者当有动悸,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内有潴留液。---以咳嗽,胸胁支满为特征的疾患;如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等。临床尚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对寒冷敏感,并有眩晕,动悸等。笔者曾用本方治疗1例诊断为支气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现为咳嗽的同时,胸腹部有气上冲,痰稀白,胸胁支满,恶风,晨起脸成浮肿貌。前医投小青龙汤治疗无效,视体型瘦,面色黄白无华,舌质暗,苔白滑,用苓桂术甘汤7剂即效。与本方方剂相似的方剂有三:一为苓桂甘枣汤(《伤寒论》),为本方去白术加大枣而成。原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枣有缓及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对动悸,冲逆等证最为适合。心脏病,贫血,神经症等多用此方。另一方为五苓散(《伤寒论》)。猪苓20g,茯苓20g,泽泻30g,桂枝15g,白术20g,本方的利水作用较苓桂术甘汤强。临床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还有一方为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肉桂5g,茯苓1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20g,滑石15g,寒水石15g,石膏15g,甘草3g,多用于发热性疾患中伴有小便不利,呕吐,头痛,发热,烦躁口渴者。
经方惠民
工作室
清胃散在临床中的运用枇杷清肺饮在皮肤科中的临床运用清上防风汤在临床中的运用三伏贴,贴敷倒计时·······当归饮子在皮肤科中的运用黄煌经方系列之--柴胡桂枝干姜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yf/1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