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作一部智能手机,肿瘤就是一款耗能高、空间占比大的垃圾软件。肿瘤为满足自身的不断生长,摄取人体大量营养物质,成为一种慢性消耗。
根据肿瘤的不同类型,30%-80%病人都会出现体重下降。肿瘤病人极易发生体重下降,同时多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等表现,常见原因包括:
由于肿瘤大量的能量消耗,导致机体能量不足而体重下降;肿瘤患者在手术、放疗、化疗后,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是对自身能量的极大消耗,进而导致体重下降、电解质紊乱等;因肿瘤导致的胃潴留、消化道梗阻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甚至有部分肿瘤患者可因癌组织坏死、浸润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特别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更容易引起慢性出血,造成病人消瘦和贫血。 要是只是有上述这些因素也就罢了,但是临床还常见到一些食管癌、胃癌患者很能吃,但是就是不胖,这些人往往期盼能胖一点,重一点。 基于脾胃与饮食密切相关、脾主肌肉四肢等普遍观点和传统认识,众多医家多从脾胃入手“增重”。但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单纯健运脾胃往往很难达到增重的目的。 我们不禁要思考,肿瘤患者的体重下降与普通的消瘦有何不同?当从何处入手进行辨治? 黄金昶教授认为,调节机体的水液代谢是“增重”的关键,要重视肺肾功能调理。 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陈世铎在《石室秘录》中谈到“瘦治法”时说:“瘦人多火,人尽知之。然而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不补水以镇阳光,又安能去火而消其烈焰哉。”可见,补水很关键。陈世铎的补水是补肾,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对于水液代谢有主司和调节作用,同时有赖于脾气的转运和肺气的输布功能。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肾为水脏,主津液”的认识。 《素问·水热穴论》言:“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张景岳认为:“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表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肾主水,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肾气为肾精所化,涵盖了肾阴、肾阳两种成份,肾阴和肾阳是机体能量代谢的物质基础,二者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同时机体的水液代谢亦有赖于脾气的转运、肺气的输布功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胃肠中的水液,经脾气的运化转输作用,吸收并输送至肺,再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无论脾气散精、还是肺输布津液,皆赖肾气气化。 濡润五脏六腑肌腠后的津液下归于肾,还需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分为清浊。清者重新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可见,肾气的蒸化作用及其肾阴与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的协调,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肿瘤患者在体重下降同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存在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胃潴留、胃轻瘫等合并症。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气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而致水聚内府,胃在中焦,其气主降,若水道不利,胃气阻滞不得降,则可挟肾之聚水而上逆于胃,发为恶心、呕吐。《石室秘录·卷三·腑治法》载:“吐呕之症,人以为胃虚,谁知由于肾虚。无论食入即出,是肾之衰,凡有吐症,无非肾虚之故。故治吐不治肾,未窥见病之根也。” 肿瘤患者多肾气不足,肾阴、肾阳俱衰,重启肾气水液代谢功能是治疗关键。 由于肿瘤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出现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变,后天虚弱无以充养先天,先天无以为继,终末期患者往往肾气已衰败,故治疗肿瘤患者体重下降,伴恶心、呕吐等时,往往需启动肾气,阴阳调和,同时健运脾胃、开利肺气,往往可收获较好的疗效。 治肾启动肾气是根本,调脾胃改善食欲运化水湿、调肺输布津液以增重。体重在于水分多少,调肺必不可少。 有人说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很难长肉,那是不得法,如能肾脾肺并调,长肉并不难。作者:北京中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徐竞男告患者书: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