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1岁。年4月8日初诊。形貌:中等身材偏胖,肤色偏暗,眼睑略水肿。主诉:饭后饱胀伴口水多半年余。病史:近半年来觉餐后饱胀,食欲佳,但不敢多食,无嗳气反酸,伴口水多,口气重,易口干舌燥,大便日行3次,时不成形,小便调,睡眠佳。查体:舌质暗淡,舌体偏胖,舌边齿痕明显,苔薄净。腹软略膨大,按压无异常发现。胃镜示浅表性胃炎,HP(+)。
拟方:八味通阳散汤加红枣。
处方:姜半夏15g,茯苓20g,厚朴15g,苏梗15g,桂枝15g,肉桂10g,炒白术15g,猪苓12g,泽泻20g,干姜10g,红枣20g。7剂,机煎21袋,浓煎每袋ml,每日服2袋。
医嘱:忌口海鲜、冰冻食物,控制水分摄入等。
年4月15日第二诊饭后饱胀明显减轻。口水变少,口干减轻,口气减轻。大便日行1~2次,便软成形,腰围变小。
处方:姜半夏增为25g,加苍术15g。10剂,机煎30袋,浓煎每袋ml,每日服2袋。
年5月13日第三诊诸症均减轻,饭后饱胀消失,口水无异常,体重减轻3kg,腰围变小。眼睑水肿减轻。
处方:守二诊方,10剂,机煎30袋,浓煎每袋ml,每日服2袋。服完停药,适度加强锻炼。
6月10日患者又来复诊,患者自我检讨,前一阵因应酬而大量饮酒,又吃过一次冰西瓜,不适感卷土重来。
笔者认为,本次加重还与近日天气进入梅雨季节有关。原方再服,并予严嘱。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貌、病证,临床上如何快速判断患者体质倾向及选方依据?
进修医生甲
带教老师
患者中等身材偏胖,营养状态可,舌胖边有齿痕,大便不成形等判定为茯苓体质。饭后饱胀半年,纳佳但不敢多食,考虑为半夏厚朴汤方证。
口水多,易口干舌燥,口气重,大便日行3次,便软不成形,舌暗淡胖,边有齿痕,苔净,腹部略膨大、软,按压无压痛则考虑患者为五苓散方证,综合考虑选方为八味通阳汤体质。
请老师讲讲八味通阳汤的方证及临床运用范畴?
进修医生甲
带教老师
八味通阳汤为五苓散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是消化道疾病以及代谢疾病的常用方。
具有通阳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腹泻腹胀、分泌物多、小便少、水肿、咽痒痰多的患者。
现代主要运用在胃肠型感冒、肠炎、脂肪肝、痛风、眩晕症、湿疹、皮炎等见水肿貌、皮肤湿润多汗、大便不成形、腹胀、恶心呕吐、咽喉异物感或痰多者。
本案有饱胀不敢多食且饭后加重表现,可以考虑选用八味解郁汤吗?
进修医生甲
带教老师
不可以。八味解郁汤是半夏厚朴汤与四逆散的合方。
八味通阳汤与八味解郁汤的区别在于四逆散与五苓散间的区别。
四逆散是经典理气方,患者体型一般偏瘦,腹肌偏紧,适用于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多见年轻女性;而五苓散是经典的通阳利水剂,患者体型一般偏胖,腹膨大而软无压痛,适用于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的患者,中年人多见。
本案的舌象是典型的五苓散舌象。
从患者的舌象来看,胃肠功能紊乱的常见方证还有《外台》茯苓饮、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等,怎么甄别?
进修医生乙
带教老师
《外台》茯苓饮出自唐代《外台秘要》,是呕吐痰水伴见心胸痞闷、饮食不能消化,或胃脘有振水音,舌淡、苔滑润。
多见于胃扩张、胃下垂、胃潴留、胃窦炎、幽门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似乎与本案有相似之处,胡希恕先生认为,《外台》茯苓饮适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
本案虽有腹胀伴泄泻,但患者纳佳,无寒象,且精神状态以减肥为喜。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局方》,功用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临床主要用于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
本案似乎有运用参苓白术散的指征,但患者的体貌状态、能食且饭后易饱胀、虽泻仍肥等特征,均不支持应用参苓白术散。
苓桂术甘汤是古代水饮病的专方,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主要适用疾病谱的靶点在眩晕、心悸等;甘姜苓术汤是古代肾着方,主要适用疾病谱的靶点在腰重而冷、水肿、小便不利等。
作者:医院中医科薛蓓云
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李小荣
从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