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学习资料请添加
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C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2、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肺主通调水道
B、小肠主化物
C、小肠主液
D、脾主运化
E、小肠主受盛
C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临床上,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
3、孤脏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C
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时无配;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长养四脏,称为后天之本。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4、具有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血,化气,化神功能的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A
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2)濡养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盈,肾精也充盛,因而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各种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3)精能化血:一是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二是精化血,是指精作为精微的生命物质,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如心精一般融入心血中,肝精一般融入肝血中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4)精能化气: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
(5)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只有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生命休矣。
5、“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B
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没有阴则阳也不能单独存在,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关系。
6、中医之“证”的含义是
A、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B、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所确立的证候
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E、选择适当的治疗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C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7、五行关系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A、木侮土
B、木生土
C、木克土
D、木疏土
E、木乘土
E
《难经》中说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和《金匮要略》中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指根据五行学说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肝的病变传及于脾,属于木乘土。
8、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受纳水谷
B、受盛化物
C、主液
D、传化糟粕
E、泌别清浊
D
大肠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功能。胃具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小肠主液,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D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0、维持体质相对稳定性的是
A、先天遗传性
B、群类趋同性
C、动态可变性
D、后天可调性
E、以上均非
A
先天遗传性:父母之精是生命个体形成的基础,人类的外表形态、脏腑功能、精神状态等的个性特点均形成于胎儿期,取决于个体的遗传背景。遗传因素维持着个体体质特征的相对稳定,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金樟考试研究院医考首席名师高远面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