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读ldquo神兽rdquo复课

综合整理自国家卫健委、科普中国、深圳卫健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医学公园、广州日报、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普等

“神兽”复课

校园“抗疫战斗”全面打响

你家“神兽”复课了吗~

经历了一个加+加+加+加长版假期,各地相继公布复课时间,“神兽”们开始重返校园。

据说,每一个收到复课通知的家长,都是这种心情。

终于不用7*24小时伺候“小祖宗”,但是广大家长刚刚放松的心情,又被一条条新闻打击了,揪心!

深圳师生共有27人感染新冠病毒

深圳卫健委消息,截至4月21日,在深师生中,有27人报告感染新冠病毒!

在深工作的教师感染者6人,其中5例确诊病例(出院4例,在院1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已解除隔离。

在深各学校读书的学生中,共报告感染者21人,其中确诊病例16例,均已出院;无症状感染者5例,解除隔离4例,在院1例。其中:小学生10例,7例确诊,3例无症状感染者;中学生7例,5例确诊,2例无症状感染者;大学生4例,均为确诊病例。

为切实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返校安全,深圳市教育局联合深圳市卫健委严格把好返校师生健康排查“第一道关”。截止4月28日的最新消息显示,深圳初三高三返校,14.3万学生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校园“降毒七星掌”

目前已经复课的,大都还是高三、初三的“大孩子”们,但陆续高中、初中其他年级,还有小学生们也将逐渐回归校园,面对“更不好管理”的“小孩子”们,复课之路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复课“标配”的口罩,该怎么戴?

复课的孩子们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戴口罩,毋庸置疑,戴口罩相对来肯定是不舒服的,早已复工的你,肯定颇有感触。就连大人们都在各种琢磨,怎么样戴口罩能不勒,更何况是小朋友。

孩子不愿天天戴口罩,怎么办?

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建文建议,不妨试试给孩子读与戴口罩、疫情相关的社交故事,通过社交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

晓之以情

(1)现阶段为什么要戴口罩?

(2)如果不戴口罩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外出戴口罩是一种好的习惯。

(4)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戴好口罩。

改变口罩的外观

选购孩子的口罩,可以挑选一些图案、花纹和不同的颜色,以减少孩子的抗拒心理,甚至可能让孩子觉得很“潮”,从而提高戴口罩的依从性。

但必须强调的是,口罩染色用的颜料最好能达到“食品级标准”,反之用化工原料染色的口罩长时间佩戴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

须防护,但无须过度

孩子是家里的“心肝宝贝”,父母肯定是要竭尽所能全方位保护。“普通医用外科口罩不行,一定得戴N95”、“一层口罩不管用,至少得2~3层”。家长朋友们,过度防护要不得。

这不,4月27日,杭州有一名有家长在网上留言,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他们,有同学们戴着N95口罩上学,甚至戴这类口罩跑步。

当医生的陈妈妈一听就着急了,她说:“孩子的心肺很稚嫩,一旦心肺功能受损的话,是不可逆的。而且N95口罩完全不适合孩子戴,这类口罩只适合医生等特殊工种的人。”

孩子能戴N95口罩吗

儿童肺部力量相对较弱,长时间佩戴的儿童口罩首先就是要求“通气舒适”。

在口罩团体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成人口罩的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49帕,儿童用口罩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30帕。口罩团体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靳向煜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及医用外科口罩,“这类口罩的通气阻力都在帕左右,虽然防护性能高,却不利于透气,对于儿童日常防护而言并非最佳选择。”

家长们不必过度担心,通气阻力虽然小了,但丝毫不影响口罩的防护性?据了解,团体标准中成人口罩和儿童口罩的防护标准“一视同仁”,同样严苛。标准规定儿童口罩对粉尘、飞沫、气溶胶等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0%,细菌过滤效率不低于95%,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佩戴口罩后对细菌防护的需求。

医生提醒▼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王月丹提醒:即便是大人在佩戴N95口罩时,一次时间也不能超过4个小时,如果长时间持续使用N95口罩,会造成肺部损伤,可能会引起肺气肿之类的问题。

医院感染管理部的专家宗志勇、王妍潼建议:不要给7岁以下的儿童戴N95口罩,哪怕是做了特殊空气阀设计的N95口罩,因为呼吸阻力会太大,小朋友会有窒息风险。

广州中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何浩表示:N95口罩能过滤掉95%的微小颗粒,这势必会影响它的透气性。戴久了会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而感到困倦、头晕、胸闷。不建议孩子戴着口罩做剧烈运动,可能会引起缺氧。如果孩子需要上体育课的话,建议在通风的户外进行,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不戴口罩,尽量选择可保持一定距离的运动项目,比如做操,避免密切接触。

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医务人员对口罩佩戴时间有严格规定,那么学生等在学校这类公共场合戴口罩,该多久换一个呢?靳向煜说,每个人的呼吸量、讲话次数及运动量都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使用一次性口罩一天一换就足够了,“要选择合适尺码的口罩,保证口罩密闭性,戴口罩时要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不留褶皱。”

复课还需做好哪些准备?

“张爸支招”

学校防疫该如何应对?学生、家长们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张文宏教授给出了建议!

五一假期在即

特殊时期的“出行”宝典

李兰娟院士在此前的采访中谈到,“这个五一节正好是我们国家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家应该利用这个时间好好休息,也可以适当的到人员聚集不多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特殊时期的出行,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健康码

目前,健康码已成为各地防疫的标配。但大部分地区健康码还不能实现互认,因此在出行前,一定要确认好您要前往的地区、途径地区的相关政策,以免在抵达地被隔离,无法按时返程;或返程后需隔离,耽误节后的正常复工、孩子的复课。

(↑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发布最新政策为准)健康出行建议

目的地选择

如选择假期出行,建议选择户外活动,到空气流通、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游玩,避免在密闭空间内开展娱乐项目;如准备跨地区出游的话,应该选择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并且要提前联系景区,了解当地的防控政策,按要求做好准备。

错峰出行

出行前做好准备,建议就近错峰出行,尽量避开热门景点或者景点的高峰时段。

出行方式

想要出游的员工,最好是自驾游。因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门,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注意防护

准备一些必要的口罩、手消毒剂物品以备路上使用;出门一定带口罩(乘坐公共交通一定全程佩戴好口罩)、勤洗手;游玩过程中,在景区一定有序排队,保持人际距离,注意咳嗽礼仪,随时做好手卫生。

自备餐食

特殊时期,大家尽量不要在外就餐。建议大家自带干粮春游,但特别注意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尽量减少饮食的次数;或者一家人买好当地美食,自备餐具,放在宾馆里自己吃,这样会大幅降低人员聚集带来的传播风险。

餐厅用餐

确需餐厅用餐的,建议选择一些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错峰用餐,间隔错位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尽量不要触碰餐厅公共设施,做好手卫生。推荐使用公筷、公勺。建议不要携带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幼儿进行堂食。严禁聚众用餐。

酒店选择

外出入住酒店,要慎重选择干净有消毒标识的酒店。到达酒店之后,一定要打开窗户,流通空气。

时时警惕

旅途中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该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特别强调

带孩子的家长还需格外注意

孩子没有成人那么高的警惕性,外出还需时时强调,提醒孩子注意:

保持手部卫生

①避免让孩子触摸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如扶手、按钮、触摸屏等;②可穿戴手套;③回家后、饭前便后、咳嗽手捂后,用洗手液流水洗手;④避免孩子用手接触口、鼻、眼。

保证孩子与他人保持距离

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语言交流。

多地气温或赶超35℃!

出行需防暑

五一假期期间,我国将迎来一波大范围升温!部分地区升幅超15℃甚至接近20℃,华北、黄淮一带将迅速由暖转热,多地或将迎来今年以来的首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甚至赶超35℃!

外出切记:保证充足的睡眠、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防晒措施、合理饮水,以避免中暑。

踏青出游,

不幸被虫子蛰了怎么办?

这次五一假期足足有五天,再加上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亲近自然更是上佳选择。不过,到了野外,除了花草美景,伴之左右的便是无数的嗡嗡蚊虫,一不小心还会会挨上一刺,轻则肿痛刺挠,重则全身过敏,甚至会危及生命的。

因此,在被昆虫蛰刺之后的处理非常关键,尤其是特殊体质的朋友,一定要多加重视。

首先,我们一旦发现自己被昆虫蛰伤,要立马观察伤口,包括伤口的形状、有无出血、有没有虫体残留等,这些能够提示蛰伤我们昆虫的大致种类。

如果发现有刺或者虫体残留在皮肤内,比如蜜蜂会将蜂刺扎入皮肤,则一定要尽快将蜂刺清除干净,可以使用小刀的锐边、细针等将蜂刺挑出,同时尽量将伤口四周皮肤捏起,挤出蜂毒。

再比如蜱虫叮咬会有半个虫身钻入皮肤内,这时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引起皮肤的创伤或感染,可用酒精麻醉蜱虫,让其自然脱落,并且尽快就医,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之后,就要对伤口处进行清洗,如果是蜜蜂蛰伤或者蚊子叮咬,因为它们的毒液呈弱酸性,可以用苏打水或肥皂水等弱碱性液体进一步清洗干净毒液;而如果是黄蜂蛰伤,因为毒液是弱碱性,建议用酸性液体(食醋)处理;如果无法判断是哪种昆虫叮咬,建议使用流动的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减少伤口处的污染即可。

进一步可以给伤口处涂抹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也可以内服抗过敏药,如开瑞坦等,减少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并且如果伤口处肿胀明显,建议冰敷处理,这样可以减少血管扩张,减少水肿的进展。

千叮万嘱,防溺水安全!

如果您计划带孩子去水边,一定要打起12分的精神。告诉孩子:

“游泳一定告家长,跳水潜泳把人伤。伙伴不见大声嚷,叫来大人最理想。”

溺水急救知识早知道

将溺水者平放在地面,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其口腔和鼻腔异物,如淤泥、杂草等,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

倒水方法:将溺水者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朝下,按压其背部迫使呼吸道和胃里的吸入物排出。

当溺水者呼吸停止或极为微弱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法,必要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法。进行现场抢救的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5.1

预祝五一快乐

//////////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您持续报道抗击新冠肺炎最新资讯、前沿热点,并对疫情提供科学防控策略,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zz/11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