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案例早期肠内营养对大面积脑梗死患

本研究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福利在文末)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住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同时检测结果符合大面积脑梗死的判定标准。(2)患者发病时间<48h。(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范围为6分—13分。(4)CT、MRI等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其梗死病灶最大直径均>5cm,覆盖范围≥1个脑叶。(5)患者病发后生存期均>3周,无脑疝等并发症。(6)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大面积脑梗死病发前3个月存在有脑损伤症状、精神系统疾病等。(2)合并有其他原因引发的昏迷症状、意识障碍等。(3)合并有休克、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代谢障碍等影响预后效果的其他因素。共入组9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5岁—81岁,平均(62.7±5.5)岁;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5岁—82岁,平均(62.1±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脱水、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改善血供循环、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入院48h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由护理人员使用鼻饲管对其进行持续营养泵注,所用食物为肠内营养液,用量为(—)ml·次﹣1,泵注时间为(30—60)min·次﹣1,间隔时间(3—6)h·次﹣1。对照组于入院48h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内营养操作方法、用量、持续时间等均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持续观察30d。

1.2.2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30d内死亡率、整个住院期间死亡率、ICU持续入住时间等多项指标。(2)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医院获得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感染性休克症状等。(3)测定两组入院第1d、第7d、第14d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1.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

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30d内死亡2例(4.4%),住院期间死亡8例(17.8%);对照组30d内死亡8例(17.8%),住院期间死亡17例(37.8%)。观察组30d内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05、4.49,P<0.05)。

2.2两组ICU入住时间及住院不同时点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第1d、第14d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医院获得性肺炎8例,泌尿系统感染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1%;医院获得性肺炎15例、泌尿系统感染9例、感染性休克症状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7.57,P<0.01)。

3、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即使抢救成功后其生活质量仍然严重受损,且面临着肺炎、脑疝、心理障碍等多项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的威胁。部分患者甚至还会在抢救成功的1周后发生第2次脑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因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要求医护人员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生理状态,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体内炎性状态,最终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患者脑梗死的再次发生率。

多项文献报道,包括大面积脑梗死疾病在内的多项重症疾病患者,其在治疗进程中均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高分解代谢生理状态,例如大型手术患者、严重外伤患者以及脑中风患者等,患者ICU治疗期间其骨骼肌重量平均每星期降低幅度在5%—10%左右;合并有全身瘫痪等症状的外伤患者与普通人相比,其躯体每日正常能力消耗增加幅度为20%—30%。这一现象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等急性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表现出了明显的体质量下降、免疫功能衰弱、负氮平衡等生理状态。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急性重症患者常合并有营养不良状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上述营养不良状态将导致患者住院期间炎性反应的持续严重,也是导致患者感染各项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病情严重者甚至会由此造成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由此,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治疗已经成为提升急性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体内炎性水平及预后效果等均有重要作用。

悦云报道,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h后即会出现肠胃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患者由于脑组织、脑神经受损而导致自身肠道黏膜通透性提升、肠道系统免疫能力下降、肠黏膜萎缩破坏等多项症状,导致患者体内肠道系统中正常菌群数量显著降低,外界有害菌群及相关产物进入患者血液循环,最终引发患者体内炎性状态进一步加重,患者身体免疫下降的情况下,其感染可能性也由此升高。此时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肠胃系统的营养不良状态,给予患者肠胃系统营养支持以有效抵御肠黏膜种种受损状态,维持正常的肠黏膜结构以及功能,补充患者由于高分解代谢生理状态造成的营养流失现象,刺激患者体内血液营养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最终有效达到降低患者肠源性感染发生率的目的,对降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亦有良好效果。与延迟肠内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避免患者肠胃营养长时间缺失状态下出现的废用性萎缩状态,对改善患者胃排空能力、肠道蠕动能力等均有良好效果,更能有效降低患者胃潴留、肠胀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与延迟肠内营养治疗进行了对照临床观察,探讨其在治疗进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第1d、第14d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调控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水平,提高应激能力,对缩短患者ICU入住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显著优于延迟肠内营养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原作者:郭慧娜1,邵永玲2

原作者单位:1、南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医院

抓住活动末班车,免费领取立沛得太乳清蛋白粉!桶装g,正品包邮送,自用送礼皆宜。

乳清蛋白粉原价¥立即参与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zz/11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