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会排不出尿,无论喝多少水都无济于事;而也有人不明原因的浮肿、腹胀,检查也没问题;也有的人十分口渴却不想喝一口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都是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的表现!而在古中医中对以上的症状早有记载,
今天跟您一起探讨张仲景名著《伤寒论》中的
“五苓散”
一、《伤寒论》五苓散
猪苓15克、泽泻2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
适应病症: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二、五苓散加减适合哪些病症?
1、腹泻如水者.:五苓散加芡实15克、肉蔻8克。
2、癌症的副反应同时有浮肿者:五苓散配合小柴胡汤。可以消除癌症的各种副反应。
3、减肥的作用:肥胖者如果腿容易浮肿,可以用五苓散。
4、盗汗和自汗:平时有尿频表现者,服用3付。
5、肾炎有浮肿者:五苓散加白芍9克、生姜15克、
6、对由于排尿不畅的湿疹患者:五苓散加苍术15克。
7、脂肪肝:肚子大、面色灰、腹胀,腹泻较多。用五苓散。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现代应用]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中西医结合杂志,;6(5):23)。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新中医,;5:47)。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4:48)。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云南中医杂志,;8.1)。编者对于初来南京的欧美人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5.近年来,五苓散用于五官科病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卡他性结膜炎、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汩囊炎、旋耳疮(外耳湿疹)、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等。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2:27)。6.原文有“肉上栗起”的记载,可知本方证也可见于皮肤改变。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斑秃(脂溢性皮炎的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7.其他方面: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经前期紧张症、卵巢囊肿、癫痫、百日咳、遗尿、肥胖症、汗症、阳痿、失眠,感冒、流感、宿醉、皮下囊肿等。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若于饮酒前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经方的临床应用》)。据报道,五苓散对减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沙文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纷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沙文,中医药研究参考,;(2):25~60)。[经验参考]五苓散在《伤寒论》中是作为水液调节剂来使用的,既主“蓄水证”,又主脱水症,是一张双向调节的好方子。“蓄水证”不难理解,脱水症该如何认识.《伤寒论》条本方主治“霍乱”,霍乱即暗含脱水状态。“蓄水证”并不局限于下焦膀胱,此水可以蓄在机体任何一处,膀胱也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口渴而小便不利”是本方证的全身表现,同时还可出现相应的局部蓄水证的表现。五苓散原用于治疗水人即吐的“水逆证”。如明代《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一仆人,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人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投本方而愈。后世用于多种呕吐,如伍炳彩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诸呕吐,如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皆获佳效(江西中医药,;5:五苓散证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但不能多饮水,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饮热水者。所谓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数、排尿量的改变,也包括浮肿。编者经验,用于泌尿道感染,本方配猪苓汤更好。五苓散证中的大便多溏而不成形,甚至腹泻,其治疗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五苓散的使用还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首先,五苓散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但并非单纯的利水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给予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休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白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其次,本方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为通治之方。如《医方集解》中说:“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热,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这些都是因为水停的部位不同所形成的。本方证的脉象多为浮脉,当上述疾病出现浮脉时,不可错认为是表证而忽略本方。还有,本方的服法可以作散剂服,将五味药研为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次3g,亦可以作汤剂服用。当治疗水肿、水逆证时,散剂药效优于煎剂。最后,还应与相关方证作鉴别。五苓散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但肾气丸证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频数涩痛,小便短赤,烦躁而无水逆证,可与五苓散证鉴别,本方有与小柴胡汤合用的机会,谓之柴苓汤;《丹溪心法》的胃苓散即是本方与平胃散的合方。
长按添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