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患儿,女,4岁。因饮食不当引起上腹部不适,非喷射性呕吐,给予肌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共2次;口服胃复安5mg,共2次。
2h后患儿出现全身抽搐,双眼上翻,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约6min,抽搐间隔时间不定,以后每次抽搐时间逐渐延长,间隔时间逐渐缩短,并出现昏迷。
考虑为甲氧氯普胺中毒所致。给予吸氧、肌注-2(山莨菪碱)2mg,20%甘露醇和50%葡萄糖交替静脉注射,并给镇静剂等治疗。最终抢救无效而死亡。
死因分析
1、甲氧氯普胺剂量过大
年《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关于甲氧氯普胺的儿童用法与用量为: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日0.2~0.3mg/kg,分2~3次给予。
该案例报道中缺少患儿体重。根据2~12岁儿童体重估算公式(体重=年龄×2+8kg)计算,4岁患儿的体重约16kg,每日总剂量不宜超过4.8mg。
该患儿应用甲氧氯普胺明显过量,2h内连续给药达30mg,是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6.25倍。
2、抢救药品选择不当
该患儿死亡的原因,既与甲氧氯普胺的用药剂量过大有关,也与甲氧氯普胺中毒后抢救药品的选择不当有关。
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因阻断多巴胺受体,导致乙酰胆碱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严重者可致死亡。
甲氧氯普胺用药过量时,应使用抗胆碱药(如盐酸苯海索)或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治疗。-2(山莨菪碱)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不宜用于甲氧氯普胺用药过量的抢救。
医生无所适从
甲氧氯普胺——药品说明书
肌注或静注:6岁以下每次0.1mg/kg,6~14岁一次2.5~5mg。口服:5~14岁每次用2.5~5mg,每日3次,餐前30分钟服。小儿总剂量每日不得超过0.1mg/kg。
甲氧氯普胺——中国药典
年《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关于甲氧氯普胺的儿童用法与用量为: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日0.2~0.3mg/kg,分2~3次。
药品说明书和中国药典是临床用药的法律依据,但是,两种法律文件对甲氧氯普胺儿童用法用量的规定不一致。中国药典中的每日总剂量是说明书的2~3倍。
说明书挖个坑
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的用法用量:
甲氧氯普胺口服:5~14岁,每次用2.5~5mg,每日3次。即每日总剂量7.5~15mg,最小日剂量为7.5mg,最大日剂量为15mg。
按《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的儿童最大日剂量(0.3mg/kg)计算,甲氧氯普胺药品说明书所推荐的最小日剂量7.5mg,仅适用于体重超过25kg以上的5~14岁的儿童。
温馨提示
1、甲氧氯普胺有首关代谢,血浆峰浓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绝对生物利用度波动范围为30%~%。成人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5mg/kg,否则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小于5岁的儿童:甲氧氯普胺每日剂量不超过0.1mg/kg;5~14岁的儿童:每日剂量不超过0.3mg/kg。
3、甲氧氯普胺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约70%发生于女性。14岁以下的儿童,应谨慎使用胃复安。
4、甲氧氯普胺过量症状:眼球震动,双眼上翻、,头部、面部、颈部、背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舌头变蓝;昏睡状态,神智不清等。
6、甲氧氯普胺药物过量时,应使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胆碱药物,如苯海索、苯海拉明。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要点提示甲氧氯普胺
通用名称: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英文名称:MetoclopramideDihydrochlorideInjection商品名称:胃复安针
规格:10mg(1ml),20mg(1ml)
(10mg约0.35元/支)
通用名称:甲氧氯普胺片
英文名称:MetoclopramideTablets商品名称:胃复安
规格:每片5mg,10mg,20mg
(5mg约0.元/片)
作用机制:
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其结构类似普鲁卡因胺,但无麻醉和心脏作用,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和胃肠道兴奋作用。甲氧氯普胺主要通过抑制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CTZ)中的多巴胺受体而提高CTZ的阈值,使传入自主神经的冲动减少,从而呈现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同时,甲氧氯普胺可抑制胃平滑肌松弛,促使胃肠平滑肌对胆碱能的反应增加,使胃排空加快,增加胃窦部时相活性,同时促使上部的小肠松弛,因而促使胃窦、胃体与上部小肠间的功能协调。食管反流减少则由于甲氧氯普胺使下食管括约肌静止压升高,食管蠕动收缩幅度增加、因而使食管内容物廓清能力增强所致。此外,甲氧氯普胺尚有刺激催乳激素释放作用。
药代动力学:
甲氧氯普胺易自胃肠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由于甲氧氯普胺促进胃排空,故吸收和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1~3min,口服后30~60min,肌注后10~15min生效。进入血液循环后,13%~22%迅速与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口服有首过效应,血浆峰浓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作用持续时间一般为1~2h(最好在化疗前1~2h开始应用,一般提前0.5~1h)。甲氧氯普胺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70%,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为50%~%,鼻内给药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为50.5%,并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甲氧氯普胺经肝脏代谢,半衰期一般为4~6h,根据用药剂量大小而有所不同,肾功能衰竭或肝硬化患者的半衰期延长。甲氧氯普胺经肾脏排泄,口服量约为85%以原形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随尿排出,也可随乳汁排泄。容易透过血脑和胎盘屏障。
适应症
1.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伴有胃动力低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以及由此或其他原因(胆胰疾病、脂肪肝等)引起的腹胀、腹痛、嗳气、烧心及食欲缺乏等症状。
2.用于纠正迷走神经切除后胃排空延缓所致的胃潴留及解除糖尿病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也用于反流性食管炎。
3.用于中枢性呕吐,胃源性呕吐以及脑外伤后遗症、急性颅脑损伤、药物、肿瘤、手术、化疗及放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4.用于缓解海空作业、晕车症等引起的呕吐,减轻偏头痛引起的恶心。
5.用于十二指肠插管、胃肠钡剂X线检查,可减轻检查时的恶心、呕吐反应,促进钡剂通过,并有助于顺利插管;可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减少全身麻醉时胃肠道反流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6.用于幽门梗阻及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
7.用于胆道疾病和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8.用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
9.甲氧氯普胺的催乳作用可试用于乳量严重不足的产妇。
甲氧氯普胺的禁忌证1.对普鲁卡因或普鲁卡因胺过敏。
2.癫痫患者(因癫痫发作的频率及严重性均可因用药而增加)。
3.胃肠道出血、机械性梗阻或穿孔(甲氧氯普胺可使胃肠道的动力增加,使前述疾病病情加重)。(PS:我不小心用于机械性肠梗阻……确实不好使……)
4.嗜铬细胞瘤(可因用药而出现高血压危象)。
5.进行放疗或化疗的乳癌患者。
6.抗精神病药致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史者。
7.孕妇、哺乳妇女禁用。
下列情况慎用:
1.肝功能衰竭时,丧失了与蛋白结合的能力;
2.肾衰,即重症慢性肾功能衰竭使锥体外系反应危险性增加,用量应减少。(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至少须减少60%)
用法用量:
1.口服:
(1)一般性治疗:每次5~10mg,每天10~30mg,餐前30min服用。
(2)糖尿病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于症状出现前30min口服10mg;或于三餐前及睡前口服5~10mg,每天4次。
2.肌内注射:每次10~20mg。每天剂量不宜超过0.5mg/kg,(若重50kg,即25mg)否则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3.静脉滴注:每次10~20mg。用于不能口服者或治疗急性呕吐。(静脉注射要求太多,少用)
4.在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方面一般应用剂量1~3mg/kg,每2小时重复,口服或肌内注射均可,亦有静脉应用者。有效率可达60%~70%;小剂量为10~20mg/次,疗效不理想,尤其是对高度致吐能力的化疗药物如顺铂,一般无效。中、低度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时较易控制,可用中小剂量,必要时缓慢加量,直到完全控制恶心、呕吐为止。其作用特点是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剂量越大,疗效越好,血药浓度超过mg/ml时,止吐效果最明显。(PS:若这么计算,一个50kg的人,用量得50~mg/次……前面可是提示了肌肉注射不宜超过0.5mg/kg,难道是口服?还是写错了?)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昏睡、烦燥不安、疲怠无力;
少见的反应有:乳腺肿痛、恶心、便秘、皮疹、腹泻,睡眠障碍、眩晕、严重口渴、头痛、容易激动;
用药期问出现乳汁增多,由于催乳素的刺激所致;
注射给药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静脉快速给药可出现躁动不安,随即可进入昏睡状态
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特别是年轻人),可出现肌震颤、发音困难、共济失调等,可用苯海索等抗胆碱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1.对晕动病所致呕吐无效;
2.醛固酮与血清催乳素浓度可因甲氧氯普胺的使用而升高;
3.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至少须减少60%,这类患者容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4.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须慢,1-2分钟注完,快速给药可出现燥动不安,随即进入昏睡状态;
5.本品遇光变成黄色或黄棕色后,毒性增高;如遇变色、结晶、浑浊、异物应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1.甲氧氯普胺与对乙酰氨基酚、左旋多巴、四环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利福平、锂盐等药物同用时,因胃内排空加快,上述药物的小肠内吸收过程因而加快。
2.甲氧氯普胺可加快胃排空,因而促进麦角胺的吸收,有利于偏头痛的治疗。
3.甲氧氯普胺可使奎尼丁的血清浓度升高20%。
4.甲氧氯普胺与硫酸镁有协同性利胆作用。
5.卡巴胆碱可增强甲氧氯普胺的药理作用。
6.甲氧氯普胺与中枢抑制药合用时,后者的胃肠道吸收减少。
7.甲氧氯普胺与地高辛合用时,后者的胃肠道吸收减少。
8.甲氧氯普胺可降低西咪替丁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如两药必须合用,则服药时间应至少间隔1h。
9.甲氧氯普胺与阿扑吗啡合用时,后者的中枢性与周围性效应均可被抑制。
10.抗胆碱药(如阿托品、丙胺太林等)能减弱甲氧氯普胺增强胃肠运动功能的效应,两药合用时应予注意。
11.安坦、苯海拉明可治疗甲氧氯普胺所致的锥体外系运动亢进。
12.甲氧氯普胺可减轻甲硝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13.甲氧氯普胺与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如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药等合用时,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与严重性均可有所增加。
14.因甲氧氯普胺可增加直立性低血压及低血压危险,故与抗高血压药合用时应予重视。
15.单胺氧化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拟交感胺类药物均不宜与甲氧氯普胺联用。
16.耳毒性药物(如氨基苷类抗生素等)禁忌与甲氧氯普胺联用。
17.甲氧氯普胺与乙醇同用时,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甲氧氯普胺中度
中毒时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临床表现:
1.主要不良反应有倦怠、嗜睡、头晕等。其他如便秘、腹泻、皮疹及溢乳、男子乳房发育等,但较少见。注射给药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2.大剂量或长期应用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可出现肌震颤、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发声困难、共济失调等。
3.偶见急性心肌损害、血压降低、双目失明等。
4.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诊断:有甲氧氯普胺应用史,出现上述表现。治疗:
1.轻度中毒,停药对症处理。
2.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时,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盐酸苯海索等。
3.对直立性低血压者,采取平卧位,给予麻黄碱、哌甲酯等。
4.对症、支持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