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尿潴留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尿潴留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潴留的出现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还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病情的复杂性,不利于术后康复。
因此,我们要对术后尿潴留引起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或及时处理。
一、为什么术后会出现尿潴留?
我们知道,正常的排尿反射是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内的压力增大,刺激膀胱内的感受器,通过复杂的反射活动,造成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和尿道括约肌舒张,进而产生排尿。
而尿潴留就是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病人膀胱内的尿液充足,但自己又无法将其排出的现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意强烈、无法排尿,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小腹胀痛。
根据研究报道,这些因素主要有:
年龄:
年龄比较大的病人,术后更容易发生尿潴留,这已经被大多数研究所证实。有报道指出,年龄≥60岁是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病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如果术前就存在腹肌、肛提肌收缩力差,盆底肌肉韧带松弛等情况,这些与排尿功能相关的肌肉恢复缓慢,就会容易发生尿潴留。
心理因素:
急诊手术病人术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有生活处理能力而轻视术前健康指导,再加上术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手术切口疼痛和引流管的牵拉疼痛,都会引起排尿困难。
而且,由于术后不能下床,很多病人都不能适应在床上排尿,排尿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手术操作和术中输液:
手术操作粗暴,局部损伤严重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也会产生排尿困难;术后肛门直肠内填塞敷料过多、过紧,压迫到尿道,或是填塞敷料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尿道痉挛,就会引起尿潴留;还有盆腔手术或骶尾部手术时,很容易损伤膀胱神经,导致尿潴留。
同时,术中和术后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多,会使病人血容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导致术后排尿时间明显缩短,而此时麻醉尚未或刚刚解除,疼痛感觉产生、括约肌痉挛,再加上活动不便等因素,病人就很容易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了。
麻醉和镇痛:
硬膜外麻醉、骶麻、腰麻后,麻醉药物不仅会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还会对盆腔髂神经、会阴部和排尿低级中枢有抑制作用,再加上麻醉的程度过深就会导致膀胱积尿增多,进而形成尿潴留。
而且,一般术后第一天会对病人进行镇痛,在此期间,病人并不容易感到尿意,这样就容易发生尿潴留了。
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插管次数:
导尿管的留置本身就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能对尿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细菌侵袭后感染的风险。而长时间留置导尿管,不仅会使尿道正常的生理环境改变,还会降低逼尿肌的收缩力和膀胱的张力。
而且,插管的次数越多,对尿道的损伤也就越大,甚至还会引起尿道水肿,从而导致尿液聚集或排泄不充分引起尿液潴留。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和术后尿潴留相互影响,尿路感染会造成膀胱逼尿肌炎性水肿,影响逼尿肌的收缩功能,诱发尿潴留的发生,而尿潴留也可以导致尿路感染。
此外,男性病人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女性病人尿道狭窄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术后也容易出现尿潴留。
二、术后尿潴留,如何预防和处理?
其实知道了术后尿潴留的原因,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不困难了。
比如疏导病人的情绪,引导病人做排尿训练,少放、早拔导尿管,术中操作轻柔,控制输液量(多个研究证实,将输液量控制在ml以内,可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此外也可以鼓励病人多喝水。
但是,当病人术后6~8小时还没有排尿,而膀胱尿量>ml,或病人不能自行有效的排空膀胱,残余尿量>ml时,我们就可以确诊为尿潴留。
至于病人膀胱内的尿量如何判定,我们可以使用超声检查的方法,这也容易被病人所接受。
而一旦病人出现尿潴留,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治疗方法:
药物:
α受体阻滞剂能促进逼尿肌收缩和膀胱括约肌松弛,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排尿。
盆底肌肉训练:
提肛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作用,提高尿道括约肌的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热敷:
热刺激可以使腹部、膀胱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尿道括约肌松弛,并促使膀胱和尿道消肿,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
诱导排尿法:
取排便时的蹲位或坐位姿势和动作,可以使病人不由自主地放松肛门,同时由于排便时需要收缩腹肌增加腹压,可以压迫膀胱起到膀胱逼尿肌收缩所起的作用。
导尿:
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检查发现病人的膀胱依旧充盈或持续12小时的话,就要及时导尿。
但置入导尿管后,切记不可以一次性排空膀胱,最好每次~ml间歇缓慢放出尿液,以防膀胱内压突然下降而发生膀胱出血。
本文来源:主刀论坛作者:医护多团队责任编辑:刘凤玲“讲出你的故事”
抗新冠肺炎故事征集中
疫情严峻、医护再上战场;
一方有难、全国人民支援!
欢迎一线医生、护士、院长、患者等
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故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