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宝宝住院期间管理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重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在早产儿中,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早产儿住院指征早产儿住院指征

1.出生体重小于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1)新生儿窒息,产伤;

(2)体温:异常;

(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

(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

(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

(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

(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

(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

(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

(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危重早产儿转诊

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3)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一)护理及发育促进

1.保暖:出生体重g的早产儿应置于婴儿培养箱保暖,根据早产儿胎龄、日龄、体重和病情调节暖箱的温度及湿度,维持恒定的中性温度。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发育支持性护理:注意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早产儿体位,减少疼痛、声、光等不良刺激,集中操作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采取适当的发育护理措施。

(二)预防院内感染

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房环境细菌学监测,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呼吸支持

1.安全氧疗:呼吸支持期间保持早产儿动脉血氧分压50-80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89%-94%,不宜超过95%。鼻导管吸氧时建议使用空氧混合仪控制吸氧浓度。

2.生后早期呼吸支持: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风险的早产儿,有自主呼吸时尽早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罹患RDS的早产儿有指征地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恰当的呼吸支持,视病情调节呼吸支持方式。

3.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四)营养支持

1.母乳喂养:首选母乳喂养,生后尽早开奶,充分利用初乳。

2.肠内营养: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其他严重疾患、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早产儿应尽早开始喂养,酌情使用微量肠道内营养策略。对出生体重g、胎龄34周或有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酌情使用营养强化,包括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根据早产儿的吸吮、吞咽、呼吸和三者间协调的发育成熟情况,选择经口喂养或管饲喂养。

3.肠外营养: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及时给予肠外营养,持续至经胃肠道摄入达到所需总能量的85%-90%以上。

4.营养状况的评价

(1)生长评价:基本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生长参照正常胎儿宫内生长速度,采用胎儿宫内生长曲线图进行评价。早产儿住院期间应每日测体重,每周测身长和头围。

(2)实验室指标: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碱性磷酸酶、钙和磷代谢等营养相关指标,住院期间每1-2周检测1次,发现异常征象进一步检查。

(五)疾病筛查

1.听力筛查:听力的初筛和复查参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执行。早产儿属于听力障碍高危人群,应在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测。

2.遗传代谢病:参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进行。

3.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对出生体重g、胎龄32周、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的早产儿,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检查由具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师进行。具体筛查方法参照《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进行。

(六)常见病症的识别

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各系统异常,根据各疾病诊治指南或规范进行处理。

1.呼吸系统:注意呼吸困难、呼吸暂停、青紫等症状,及时发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

2.循环系统: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呼吸困难、青紫、心脏杂音及末梢循环状况,早期识别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休克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3.消化系统:注意喂养困难、呕吐、胃潴留、胎便排出、大便性状、腹胀、肠鸣音及黄疸等情况,及时识别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畸形及高胆红素血症等。

4.神经系统:注意精神状况、呼吸暂停、惊厥、肌张力、前囟及头围情况,及时识别颅内出血、脑损伤、脑积水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5.血液系统: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出血表现及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6.感染:注意精神状况、生命体征、肤色、腹部情况等,及时识别早产儿感染迹象。

7.代谢:注意监测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骨代谢指标(钙、磷、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及时发现内环境紊乱,如酸碱失衡、血糖异常、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骨病等。

(七)出院前评估及指导

1.出院指征

体重≥g,生命体征稳定,可以经口足量喂养,体重持续增长,室温下能维持正常体温,疾病已愈或可进行家庭序贯治疗。

2.指导

(1)喂养:早产儿出院前由新生儿科医生进行喂养和生长评估,结合出生体重、胎龄及并发症对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给予出院后喂养的初步建议。指导母乳喂养,介绍出院后短期内喂养方案及注意事项。

(2)护理:指导家庭护理方法与技巧,紧急情况的处理,如呛奶、窒息、呼吸暂停等。

(3)观察:精神状况、体温、喂养、大小便、体重增长、呼吸、黄疸、视听能力、肢体活动等,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4)营养素补充:一般生后数天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3个月后改为IU/d,出生后2-4周开始补充铁元素2mg/(kg·d),上述补充量包括配方奶及母乳强化剂中的含量。酌情补充钙、磷、维生素A等营养素。

(5)随访计划:告知早产儿随访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以及首次随访的时间及地点等。

赞赏

长按







































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合肥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mivc.com/wzlys/7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