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把摆船过渡的地方称为渡口,它沟通了河两岸的道路,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自古以来,有江河地方大多有渡口,在蜿蜒百里的姚江上只有少许座桥,因此分布了许多渡口,如河姆渡,姜家渡、夏巷渡等10多个渡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变,很多江河的渡口必然悄然退出,被逐渐废弃,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但是,千百年来,这些渡口所展现的意义除了交通连接的作用外,更是承载着人们精神的文化意念,它的兴起和衰落见证一个地方发展历程。无论辉煌与没落,渡口总会以一种特有的姿态勾起人们的乡愁,在姚江畔的菁江渡口就是让我们记住乡愁之处。
菁江渡位于马渚东部的菁江渡村,离城区5公里,在姚江北岸。它之所以能勾起乡愁在于它的精致美。傍晚,夕阳斜照,落日烁金,烟雾迷蒙,粼粼的江面上被抹上一层淡淡的金粉,透过蒸腾着的朦胧水汽,倒影着的远处连绵不断的青山,两岸的绿树红花和粉墙黛瓦,显得那样的柔情多姿,洋溢着江南田园别样的韵致。此时此景中,艄公的唷呵一声划破平静的江面,有渔船悠悠然飘入江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随着若隐若现的舟船,让人情不自禁地走入婉约的唐诗宋词中。你也可以去体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超然脱俗,橹浆起落处,波光翻动,舟影摇弋,那变幻无穷的光影令人心醉神迷,如梦如幻。
菁江渡之所以能记住乡愁更在于它与北宋大名人有着很深的缘份。在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就在这小小的渡口上,竟然有一位历史的巨人也曾伫立江头,忧思忡忡,愁思万千,感慨之中写下“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的诗句,他便是北宋时期咤叱风云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年,王安石怀着“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的惜别和迎接新任务的情怀离开鄞县,船沿姚江西行到菁江渡口,看到渡口风景虽好,但是村落萧条,触景伤情,向东回望鄞县,想到那里他曾带领当地老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减税轻赋。想到那里他在任三年,政绩颇丰,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可是这无法去改变江浙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贫穷、落后,使他忧心忡忡,慨然写下这首《离鄞至菁江东望》诗。这首诗不仅透出的是文人墨客的客旅他乡之“愁”,而且更有政客的忧国忧民之愁,那是超越时间、地域界限的,推动人类进步车轮的历史之愁。
菁江渡之所以能寄托乡愁在于这个渡口出了个状元。也许,是王安石的愁思和才气洒落在这小渡口上,激起的历史浪花足以哺育出名士俊杰。明朝嘉靖十四年,就在这渡口上的小村中产生状元韩应龙,《明史》记载“十四年乙未,帝亲制策问,手自批阅,擢韩应龙第一”。只可惜,韩应龙中状元的第二年便溘然长逝,更可惜的关于韩应龙的生平事迹的详细材料在《明史》找不到,这小渡口又给人增添一份感叹历史的乡愁。
如今,我们不必为渡口的逐渐消失而感到遗憾和悲伤,那是社会前进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犹如大自然对生物淘汰进化起的必然作用,我们也无从选择。我们在那曾经人来人往的渡口上不要只去怀念过去,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或许,用萦绕渡口的乡愁能唤起自己最初纯洁之心。
编辑·统筹:马渚镇人民政府
策划·视觉:杰盛兄弟文化传媒
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