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安
(-)
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长期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专家,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核心专家,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名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专家保健委员会专家,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
作为新医院校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周平安先生52年来一直奋战在中医临床第一线,曾长期担任北京医院医院急诊科主任、呼吸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疑难病会诊首席专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在强调完整继承、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代医药学乃至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主张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晚年进一步凝练其学术思想,以“和法”统领临床诸法诸病,诊疗范围逐渐扩大至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年8月20日,先生病逝于北京。值此先生逝世周年之际,谨作此文以资纪念。
-①-
以“和”思想
通观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周平安教授曾得到秦伯未、董建华、颜正华、宋孝志、印会河、方鸣谦、焦树德等大师的悉心传授,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周平安教授认为中医学即“中和之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道、法、术”的各个层面同样体现出“和”思想。“和”是对正常的天人关系与人体正常状态的总概括。“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无论是形体结构还是生命活动,人体生命整个过程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和谐的过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对正常生理活动的概括。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法”的本质是通过健运人体枢机、调和病机关系,针对表里上下失和、阴阳气血营卫失和、脏腑气机失和、寒热互结或寒热格拒等病机矛盾的一类治法。枢机是气之升降出入有序运行的关键。表里出入、上下升降、气血调达、水火既济、脏腑安和,皆本于“枢机”。枢机一旦失利,则破坏阴阳气血、表里上下的和谐关系,往往表现为:少阳表里失和、太阳营卫不和、肝胆脾胃脏腑气机失和、心肾水火升降失和、气血失和、寒热不调等。无论治疗还是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无论采取药物内服还是针灸、导引、推拿、外治等不同手段,其基本的原则就在于恢复或促进人体“和”的状态。不同于汗、吐、下、清、消之法专主攻邪,亦不同于温、补之法的专主扶正,“和法”包括“和解法”与“调和法”,和解法主要有和解少阳法、开达膜原法、和解营卫法;调和法包括调和脏腑法、调和气血法、平调寒热法。和法适用于少阳病枢机不利、太阳病营卫不和、肝胆脾胃气机失调、心肾水火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寒热互结于中焦或寒热格拒于上下等多种病变。
“和法”立足调和人体处于一种阴阳、表里、气血、脏腑之间关系相对稳定的状态。周平安先生认为健运枢机,调和升降出入,是“和法”的理论内核和基本原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和法”的内在要求。
北方流感“表寒里热”
年北京地区流感大爆发,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和人群生活习惯特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北方流感“表寒里热”的基本病机,力倡“表里和解”的治疗方法,创制“感冒双解合剂”、“预防感冒合剂”,以麻杏石甘汤合柴葛解肌汤、银翘散合用,疗效卓著、享誉京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流感中医的救治誉为“中医防治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范例”。年甲型H1N1全球大流行,以周平安教授为主创制的“金花清感”也脱胎于此。针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早期即有咯血,很快出现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先生根据《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一条“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若吐粉红色血水,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提出流感或禽流感重症,应气血并治,早期扭转截断,从而完善了流感的中医论治体系。
中医药分期论治SARS
年4月,SARS肆虐京城,医院、医院、医院等临床一线诊治重症病例,并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起草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防治SARS草案。5月8日,他在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的防治SARS座谈会上,主动请缨:“中医治疗瘟疫病有两千年的历史,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药,在SARS的防治战役中,中医应大有作为”。继而,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医药分期论治SARS的救治方案,不仅可以改善急性期患者发热、喘憋等症状,减少激素用量,而且通过长期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肺纤维化、肺功能损害等远期并发症,在长期的热病临床实践中,周平安注重外感热病的内伤病理基础及由内伤引起的病机、证治特点和转归的差异,强调“三因制宜”;内伤发热则在明辨虚实、缓急基础上,注意外感邪气诱发加重的情况,扶正达邪,以“清”、“透”、“泄”三法给邪以出路,善以益气解毒清热透邪法治疗结缔组织疾病、肿瘤发热以及现代医学未明热。
“三期二十一候”外感热病理论体系
周平安教授曾得到秦伯未、董建华、宋孝志、印会河、方鸣谦等大师的悉心传授,在董建华院士的指导和启发下,周平安教授力倡寒温统一,以“和法”为核心,形成了以表里辨证为纲领独具特色的“三期二十一候”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呼吸热病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②-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
赋予西医病理生理以中医病证内涵
周平安教授对中西医结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强调正确评价辨病与辨证在认识疾病本质方面的不同作用和二者的互补,倡导借鉴病理生理学等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深刻地认识病人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赋予西医病理生理以中医病证内涵,坚信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会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1、借鉴西医病名系统和病机理论,深化中医病证认识
中医病名系统
中医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有关“病”的理性认识,从历代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到庞杂的病名系统以及很多因病而设的方法和方药,体现出古代医家以“病”为纲研究疾病实质,进而把握共性、探索规律的努力和成就。其中汉唐医学治疗杂病,大多是在针对专病设立专方、专药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特性,进行相应的药物加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共记载疾病52类,余种;《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病名有多个,以病名为篇名的有“疟论”、“痹论”、“痿论”、“热论”等;《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常山截疟、海藻治瘿、黄连治痢等,都是针对“病”治疗;张仲景《伤寒论》则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等6大类,《金匮要略》以病名篇,成为辨病论治的典范;《千金方》、《外台秘要》集隋唐经验方之大成,专方专药见有“治瘿方”、“治消渴方”、“疟疾方”等。辨病系统在明清又得以发扬,对于不同温病的治疗,首先应区分暑温、湿温、温毒、秋燥等不同的病种,辨病论治。古人众多关于“病”的科学认识和历代医籍中大量针对专病的专方专药,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和发掘。中医学著作中关于疟疾的记载,即使现在看来仍然是基本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中医学对疾病认识方法的限制,中医药有关“病”的认识水平未能普遍达到与疟疾认识同样的高度。作为疾病的归纳方法,中医学所称的“病”,如“黄疸”、“咳嗽”、“伤寒”、“中风”等,常常是以典型的体征、症状或病因命名的,除少数明显由特定病因所致者外,大多不够具体、准确,内涵模糊,外延宽泛,不能全面反映病因、病位、病变、病程等临床特征,不能深刻揭示特异性疾病的本质属性。因此,中医的辨病系统需要甄别和完善。
西医病名系统
西医的病名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变器官的病理变化、整体机能的反应状态、病程演变的阶段和预后等多方面的本质问题,人们可以通过病名基本了解病情轻重、病程演变、预后转归,从而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治疗、预防甚至消灭某种疾病。
二者互相融合
周平安先生坚决反对抛弃中医学传统的疾病理论体系,单纯或主要采用西医辨病的中医临床模式,但也不赞成只知中医辨证、排除西医知识的“纯中医”临床模式。他认为现代中医应该在娴熟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借鉴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中医药治疗疾病,不只是改善疾病症状,让患者感到舒适,更重要的是针对疾病的病理改变,使疾病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因此现代中医不仅应学习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体系,更应努力学习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探索疾病症状、体征的发生机制,这样才会有助于充分挖掘中医学对于疾病认识的科学内涵。西医疾病理论与中医疾病理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才能有助于汲取中医几千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疾病的本质,真正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以弥漫性肺间质病为例
弥漫性肺间质病是呼吸系统的疑难疾病,周平安教授认为本病应从肺痹论治。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内经》以降,代有学者论及本病,立本于宋元,敷扬于明清。《素问·痹论》论述肺痹为脏腑痹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皮肤不仁,肿痛,隐疹,烦闷喘而呕,喘息,发喘上气,其脉浮、微大,各代医家将肺痹另立一门,与哮、喘、咳嗽、肺痿毗邻、并列,不仅丰富了肺痹内容,而且在方药上补《内经》之不逮,但其疾病表现基本未超出《黄帝内经》论述的范畴。周平安总结了历代关于肺痹的论述,借鉴现代医学关于咳喘类疾病的认识,认为肺痹与哮证、肺胀、喘证不同,是一独立的疾病,大致与肺间质疾病相当。从中医角度分析肺间质纤维化,从西医角度看肺痹,可以发现中西医在病因、症状、体征、预后等的认识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从病因学角度,继发于硬皮病之肺间质纤维化,类似于皮痹久舍于肺之肺痹,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则与本脏自痹相当。他从历代中医古籍中搜集了很多肺痹医案和20首以肺痹为名的古方,并对近70味药物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就肺痹而言,肺气亏虚,为其病之根本,气虚气滞(虚气留滞)、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脉络闭塞、痰浊湿热阻滞等病机的相继出现,导致了肺痹的持续发展。据此,先生创制益气活血通络开痹系列方药,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2、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辨病论治
辨病可以把握疾病的本质、特点、转归、预后,以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疾病状态下,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证的变动和表现形式,辨证的目的是认识和解决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而解决疾病某一阶段主要矛盾,必须服从于解决疾病整体过程的主要矛盾,因此辨病是纲,辨证是目,临诊时不能停留于辨识证候层面。周平安坚持先辨病、后辨证的临床诊疗原则,每每取得显著的疗效。
辨证论治
相对于辨病而言,周平安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中医学的辨证是从机体的反应性角度来认识疾病,从分析疾病当时表现的症状、体征来认识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主要通过辨证体现对于疾病的临床思维过程。周平安还深刻认识到辨证论治的主要精华在于不仅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白癜风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