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中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感染率高达近60%[1],如此之高的数据并非我们危言耸听。
伴随Hp感染率的升高趋势,我们除了要对检查与防范重视起来,重头戏还是在对Hp的治疗方法上。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至今,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已形成了几类成熟的治疗方案。本文就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以及Hp治疗副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治疗方案
根除率
单一抗生素
×
二联疗法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或者克拉霉素)
×
三联疗法
70%~95%
四联疗法
80%~90%
什么是三联/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是指用于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素、抑制胃酸的抑酸药和胃粘膜保护剂这三类药品的联合使用。三联疗法目前是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疗效最好,应用最广的方案之一,其根除率可达70%~95%。因此被推选为临床一线用药[2]。
目前三联疗法可分为三大类,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以铋剂为基础的三联以及雷尼替丁枸橼(yuan)酸铋为基础的三联疗法。下面逐一详述。
1.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s,PPIs),治疗药物由PPI和以下三种抗生素中的两种组成:阿莫西林、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或替硝唑)及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或螺旋霉素)[3]。
其中,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普遍认为疗效高,耐药性低。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幽门螺杆菌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从而使其发挥直接抗Hp作用,与抗菌药具有协同作用,许多抗菌药在体外又很强的抗菌能力但是不耐酸,联合使用可使抗生素发挥最大的杀菌效用。药品用量依医嘱为准。治疗用药在7d~14d之间。
2.以铋剂为基础的三联
铋剂通常指胶态次枸橼酸铋。常见的有枸橼酸铋钾胶囊、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等。在胃酸作用下,形成铋盐和粘性凝结物,涂在胃表面,形成保护层并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传统的治疗方案是以铋化合物+四环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的三联疗法。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案,铋剂是一种治疗费用较少的方案。药品用量依医嘱为准。治疗用药在14d为一疗程。
3.雷尼替丁枸橼(yuan)酸铋为基础的三联疗法
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anitidinebismuthcitrate,RBC)是雷尼替丁与枸橼酸铋化合后而产生可溶性铋的新药。其抑酸作用小于PPI,在直接对照PPI-克拉霉素三联疗法与RBC取代PPI的类似疗法的随机试验中,二者无临床相关的差别,疗法效果相似于PPI组合[4]。
四联疗法,通常是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枸橼酸铋的联合方案[5]。本方案是一线治疗失败时,用作补救治疗方案。根除率在80%~90%之间,治疗用药在7d左右。
除过上文中介绍到的治疗方案外,还有呋喃唑酮疗法、氟唑诺酮疗法,利福布丁疗法。因为这三种疗法或因为耐药性等原因需要进一步测定,所以本文暂不介绍。
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存在的副作用以及根治失败的主因
上文所述的三联疗法与四联疗法,抗生素的作用都是杀菌。无论是益菌还是病菌皆会被统统消灭,而这就会造成人体胃肠菌群失调,导致肠道消化功能降低,出现恶心、头晕、腹泻、腹胀等不适的副作用。
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是存在根治失败的情况的,究其原因,“细菌耐药性”成为了主要的障碍。其中表现为对大环内酯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耐药。发达国家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0%,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为25%~50%。由于细菌耐药性致使幽门螺杆菌的根治率下降至50%,随着临床上对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耐药率亦逐步上升[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学组在年3月——年12月期间对我国16个省市的Hp耐药调查(涉及到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结果显示,我国Hp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
抗生素
耐药率
甲硝唑
50%~%
(平均75.6%)
克拉霉素
0%~40%
(平均27.6%)
阿莫西林
0%~2.7%
传统疗法新进展
目前,PPI或RBC三联疗法,用药周期在10d是公认的第一线疗法,在高抗耐地区四联疗法已从二线升级为一线。所以建议,推荐在药敏试验基础上选择用药[8]。
同时,联合益生菌缓解抗生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和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以此令幽门螺杆菌根治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4(6):-
[2][3]傅建军.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的治疗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12(上旬刊):-.
[4][5]陈贻胜.幽门螺杆菌的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5(4):10-11.
[6][8]范竹萍、丁佳.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师临床药物,,28(12):-.
[7]张艳.浅谈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与耐药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15(中旬刊):-.
编辑
小尼
撰文
六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