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这种病不但要及时的发现还要及时的去治疗。了解一些胃下垂的发病机制和原因这些知识,就可以根据胃下垂的病因去治疗病,这样就不会延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期,对身体也有好处。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位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达到盆腔,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胃下垂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发生在瘦长体形、久病体弱、长期卧床少动者,常伴有其他脏器下垂。随着内镜的普及和发展,胃下垂的诊断往往容易被医生忽略,但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胃下垂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胃下垂常见腹胀及上腹不适、厌食、嗳气、便秘、腹痛等症状。临床研究发现有一部分胃下垂的患者可引起胆汁反流(有些患者胃镜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淤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造成胃下垂的病因是什么?
1、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如饮餐后立即运动、不吃早餐、减肥人群,长期空腹,过度消瘦使腹内脂肪衬垫减少等均可导致胃下垂形成。
2、腹壁脂肪薄,肌张力减弱,脏器韧带松弛的:
这使整个胃的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引发胃下垂。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卧少动者,往往是腹肌张力下降,膈肌悬吊力不足,易患胃下垂。
3.腹压因素:
如经产妇、腹腔巨大肿瘤摘除术后等均可使腹压降低,从而引起内脏下垂;
4.体质因素:
胃下垂常是内脏下垂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体型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如瘦长体型和无力型其胃的位置就较其它体型的人低;
5、幽门梗阻患者使胃潴留扩大、胃张力减低,最终形成胃下垂。
简单的说就是凡能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下垂。
如何诊断胃下垂?
下面谈一谈对胃下垂的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它可观察胃的形态,确定下垂程度等。如下图所示:
自我检测胃下垂方法(适合部分人群):
1、根据体质:胃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人,也可见于经产妇、消耗性疾病或卧床少动者。
2、根据症状:胃下垂时,因胃的排空减慢,常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隐痛、饱胀、嗳气或便秘等症状,久站时加重,平卧时减轻。站立时,特别是在饭后站立或运动,由于胃的重力牵拉,引起胃的牵拉疼痛,卧床后,韧带松弛,牵拉痛可消失。
如有如上情况,应考虑有胃下垂的可能。
一、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受到影响,所以临床中胃下垂患者的饮食是其恢复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每天3餐变4-6餐[4],并多食用蔬菜等。进食的时候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这样可以将食物充分的磨碎,让患者获得比较好的消化基础;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不要为了去减肥而节食,一日三次要定时定量。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西医(对症)治疗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辅以助消化剂、止痛治疗;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或胃复安;合并便秘者可选用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或润滑药等。三、中医治疗中医对胃下垂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中医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具体的药物有四逆散、逍遥散、鸡内金、柴胡疏肝汤等。另外针灸也是治疗胃下垂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可选内关、足三里、章门等穴位。四、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例如对重度胃下垂患者可行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胃下垂的治疗,要治疗胃下垂,需要了解胃下垂的原因(以上都有讲到),方能对症下药。治疗方法主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为主加上药物保守,必要时可行手术微创治疗。
也可采用简便易学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以减少该病的发生。大家应该对胃下垂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希望朋友们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保持愉快的心情,做好预防措施。让疾病远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胃下垂”的相关问题,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行在线医生咨询,我们会给您专业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