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气管切开、双下肢肌张力高的老年中风患者的护理
查房对象:床黄中原
病情简介:
床黄中原男92岁,诊断为:1脑梗死后遗症2手术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缘于双下肢乏力10余年,痰液多,年12月21日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收入我科,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疲倦,下肢肌张力增高,经气管套管内可吸出中量白吸痰,留置胃管,气管套管固定通畅,小便正常,大便需开塞露辅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住院后,予患者翻身防褥疮、定期吸痰、气切口护理、拍痰、鼻饲、口腔会阴清洁,肢体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1月18日出现发热,痰量增多,炎症指标上升,胸片提示双下肺少许炎症,护理上遵医嘱予抗生素静滴抗感染及对症退热处理,并加强予患者吸痰、呼吸道湿化仪湿化气道、拍背等护理,但患者体温仍有反复。
请上级护士指导问题:1:患者发热反复,痰液增多,如何更好的做好气道湿化管理?2:患者中风后,双下肢挛缩、肌张力增高,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无更好的方法?
一、预防误吸、如何做好患者胃管护理?
1、喂食前护理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鼻饲时体位以半坐卧位,或床头抬高30°~50°。观察鼻胃管标记、抽取胃液,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及胃内容量,胃内残于量大于—ml提示有胃潴留,则酌情给予减量或减少一餐喂食,并观察。在每次鼻饲前后,均以温开水30ml冲洗管道,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管腔,禁止经胃管输入有渣溶液或药物。
2、喂食后护理鼻饲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尽量不要翻身、拍背、吸痰,加强巡视,嘱阿姨半小时内不可摇低床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咳嗽、紫绀、呼吸急促,如出现了误吸,要立即按铃通知护士并立即协助患者头侧一边。护士赶到第一时间迅速彻底吸尽气道内、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报告医生,并进一步处理、分析原因。
3、胃管的留置是误吸的风险因素之一,需要长期留置鼻胃管的患者建议给予胃造瘘。
二、患者发热反复,痰液增多,如何更好的做好气道湿化?
1、判断痰液粘稠度和湿度满意度:1度(稀痰):状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管内壁上午痰液滞留,提示湿化过度,2度(中度黏痰):痰液如稀米糊,吸痰后管内有少量滞留,易被水冲洗干净,提示湿化满意,3度(中度黏痰):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呈坨,常呈黄色,吸痰后管内大量滞留,不易被水冲洗干净,提示湿化不足。
2、可使用气道湿化治疗仪进行湿化。湿化治疗仪的参数:(1)温度(31~40度)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常用最舒适温度是37度并视患者情况进行调节;(2)吸气高峰流速(10-60L/min)根据患者呼吸频率、呼吸深浅调节,常用40L/min(3)吸入氧浓度,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调节常用(30%--40%)。注意湿化过度形成肺水肿,湿化不足可导致痰痂形成,严重者引起窒息。注意使用湿化仪时,湿化液体使用无菌注射用水,每24h更换一次,不可使用生理盐水以免机器内有结晶而影响湿化功能和损坏机器。使用湿化仪是根据患者的痰液动态调节,以维持患者痰液相对稳定的黏稠度,促进患者的排痰,预防炎症的加重和发生,建议在患者床头设立湿化仪参数、湿化时间、痰液情况的动态观察表格,给予患者持续有效的最佳气道湿化参数。
3、患者发热,先分析和排除发热的原因:呼吸道的感染、口水或鼻饲液的误吸、坠积性肺;根据原因进行护理。患者是气管切口术、长期留置加长型气管套管,气道直接与空气接触,可以调整气道湿化仪到适合的模式,给予患者持续湿化;如何是间断气道湿化仪湿化,在不使用气道湿化仪的时候,可以使用人工鼻,或在套管口覆盖生理盐水湿润的无菌纱块,使气体进入患者气管前是模拟鼻腔得到湿化和加温,避免直接开放接触空气。做好病房的空气温度、湿度、消毒管理,适时对病房的空气进行通风、定期进行用紫外线进行病房空气的消毒;此外,病房的湿度和温度也因调整和维持适合患者气道的水平,常用室内空气温度20-25℃,湿度40%—60%。
4、患者气管切开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吸痰,对于预防感染,促进患者呼吸、肺部康复很重要,做到有效吸痰,吸痰要求动作轻柔,先吸净气管痰液,再不带负压插入,从深部向提拉,左右旋转,(每次插入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再吸干净口、鼻腔分泌物,吸痰后要注意及时手消毒。此外,为了更好地把痰洗干净,可以在吸痰前无菌操作在气道内滴1~2ml或利用0.45%生理盐水雾化后再吸痰。
5、气切套管的气囊在预防误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气囊压力过高可导致气管粘膜受压缺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严重者可引起气管瘘或狭窄等后遗症,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气道漏气,也是吸入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常用个人经验和指感来判断气囊充气程度,一般充气7-10ml。最好双人一起吸痰,一个人负责抽气囊,另外一个人吸气囊上的痰;然后充盈气囊,另外一个人再吸气囊下的痰;吸痰要结合叩诊,叩诊确定痰的位置,然后通过患者体位的改变,把痰吸出来。使用气囊测压仪的测定方法: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力超过2.94kPa时,气管黏膜血流开始减少,达3.92kPa时可导致气管黏膜的损伤;气囊压力以维持在1.96kPa—2.94kPa为宜,能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囊黏膜的损伤。
三、患者中风后,双下肢挛缩、肌张力增高,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无更好的方法。
1、患者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脑血管病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其机理与皮功能损伤、脊髓反射异常相关。从中医角度分析,乃阴阳失衡,经络阻滞不通,筋失所养,拘急挛缩导致。西医的方法有:手术、物理治疗、西药。西药多试图在各个环节阻断中枢-神经-肌肉通路,副作用较多,疗效确切但短暂。针灸、埋线推拿、中药汤剂及中药外治法、物理疗法在本病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2、肌力和肌张力是不同的概念,关于肌张力的评估,可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患者的肌张力
0:无肌张力增高;Ⅰ: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呈现最小的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放松;Ⅰ+: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前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Ⅱ: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即张力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容易地移动;Ⅲ: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Ⅳ: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3、在推拿治疗痉挛型疾病的过程中,拉伸类手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患者现在肌张力Ⅳ,可以多团队地给予患者持久的按摩推拿治疗,如护士、康复师、照顾患者的护工;而为了推拿按摩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可以为病人设立按摩计划表格。并且平时体位的摆放要给予功能位以阻止或延缓肌肉关节的挛缩。不建议电疗,电疗会使肌肉更加挛缩。
4、中风患者会出现由软瘫发展到硬瘫的病理过程,康复上要尽早干预,持续锻炼,针对这个患者,肌张力强直,目前只能通过手法按摩、被动运动松解肌肉关节、关节僵硬,尽量减慢患者挛缩程度,同时要注意预防相关并发症:双下肢静脉血栓,每天护理查房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双足背肤温、动脉搏动。平时予患者多按摩,多观察如足部是否水肿、定期行双下肢静脉彩超。这个观察要点可用于所有的长期卧床病人。
5、病人的身心状态对病人的健康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应保持患者的各种感官与外界有接触,建议可常让患者坐轮椅、晒太阳,给患者“正能量”刺激。
查房注意事项:
1、在查房的过程中,除了护士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与病人、家属或者是陪人之间的沟通,起到一个宣教的作用。
2、神经专科体查要全面,注意对患者的神志、瞳孔的体查。
3、查房时间和讨论时间均要控制好,参与者发言的观点不需要重复。
4、做好陪人的宣教,提醒病房环境保持安静。
5、查房的目的是真正学习到这个知识点,通过查房,各科室交流,更好的解决疑难患者的护理问题,并做好记录分享给大家。
赞赏